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何氏经方穴位敷贴法 治疗哮喘病青浦区中医院针灸科 沈丽华 副主任医师哮喘的概念l西医:哮喘是指有外在或内在过敏原或非过敏 原因素,通过神经、体液导致气管痉挛的变态 反应疾病,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是一 种免疫性炎症,其特点是气道可逆性狭窄并导 致呼吸困难,它的临床表现为气急、咳嗽、咯 痰、呼吸困难、肺内可听到哮鸣音,尤其是呼 气时哮鸣音更加明显。主要是指过敏性支气管 哮喘哮喘的概念l中医:称“哮证、喘证”,也称“吼病”。中医所 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 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包括支 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因和病机: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是多基 因遗传有关变态反应性疾病,环境因素对发病也 起重要的作用。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 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性增高及植物神 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 病过程。病因病机l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 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 使肺气不得宣降所致。哮喘的发病特征: (4种)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 性加重。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 加重。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可逆性: 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 ,可有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 断与治疗。诊断标准:l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和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 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哮喘的诊断标准。(5 方面)1、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侯突变、饮 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发作前或期间多有咳嗽、咳喘、胸 闷甚则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不能 平卧;3、可有家属史和过敏史;4、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细胞可增高;5、肺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性改变, 久病可见肺气肿征象。证候分类(中医)l1、发作期: l2、缓解期:1、发作期:l.、冷哮:喉中痰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 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淡,舌苔白滑 ,脉浮紧。l.、热哮:喉中痰鸣如吼,气出息涌,胸膈烦闷, 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 舌责红,舌苔黄腻,脉滑数;l.、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 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紫暗,脉弱 。2、缓解期:l.、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 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 苔薄白,脉濡。l.、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l.、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辄为甚。腰酸腿 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 淡,脉沉细。临床上80左右的哮喘病人都属于阳 虚体质。所谓阳虚的病人咳泡沫状痰,机 体抵抗力差,外部邪气容易通过皮毛侵犯 到肺部。而夏季正好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调节阳气是最佳时期,夏季 提前防治疾病可以预防冬季发病。 冬病夏治疗法的治疗时间 ,一般 是在79月份。 (有规律性患病的哮 喘患者,适宜冬病夏治法提前预防治 疗)技术操作规程:1、中药: 何氏经方l五味子、五倍子、细辛、黄芪、白芥子、甘遂 、元胡、莪术、丹参、生姜l山海螺、南北沙参、地龙l丁桂散l各研为细末,用生姜调成糊状并做成药饼备用2、取穴:l大椎、l肺俞、l膏肓俞、l灵台3、治疗时间及疗程每年的月中旬至月中旬(期间每 周治疗次,共次),年为 一个疗程。操作步骤:1、病人取坐位伏于治疗桌上(儿童可取俯卧位) 裸露背部,并用干毛巾擦净背部;2、将中药与姜汁拌成糊状,分成六等份并制成 直径厘米厚约厘米的饼状备用;3、将药饼准确无误的敷与穴位上; 4、环境要求:病人不能坐在当风口,室温保持 在度之间; 5、治疗时间:持续时间小时,每天 次,次为个观察疗程。 敷贴意外的处理方案:l、晕针:快速起掉药饼,让病人头低脚高位 平躺;l、中暑:让病人平躺,并处于通风处,适当 给予降温处理;l、皮肤过敏:轻度的适当延长治疗间期,重 度的给予抗过敏药或炉甘石洗剂,再或者请外 科会诊。疗效判断的标准:l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和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 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哮喘的诊断标准,结合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l1、治愈 :哮喘控制,听诊哮鸣音消失l2、好转: 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l3、未愈 :症状无变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