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2、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和客观事物的区别 3、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2)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3)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结 构 2、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产生了认识 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二、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完全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 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 对立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对立二: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从实质上说,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在认 识论上的各自体现,是在认识路线上的根本对立。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提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柏拉图: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 。 孔子柏拉图孟子柏拉图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 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庄子、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者。庄子休谟康德(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 和接受外界对象。 症结:(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因为引进了实践观和辩证法,所以辩证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驳倒了唯心主义先 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 观反映论的缺陷。(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反映、建构、虚拟 (1)反映具有摹写性。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 态、属性、关系和规律。 (2)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 ,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 、整合、建构和虚拟。 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 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同样,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 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 一,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二、认识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 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认识过程 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表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 式。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的再现。例如,那个苹果已经 不在你的面前,而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等感觉,以及 苹果的整体形象,又在你的大脑中出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 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 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 势。但整个说来,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具有 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仅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 外部联系,还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它是认 识的初级阶段,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对同类事物的共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苹果”、“水果”就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 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苹果 是水果”,“核桃不是水果。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 。例如,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 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这就是一个演绎推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思维”。 它不是直接接触事物,而是 离开具体事物,对感性认识 加工形成的认识,因此具有 间接性特点;理性认识不是 反映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 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 抽象的逻辑思维反映客观事 物,因此具有抽象性特点。 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 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三星堆青铜神树(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与包含。 2、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如果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 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 误。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的感 谢材料。 (2)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广义的还包括非逻辑 思维如直觉、灵感、顿悟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 结果: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的重要表现。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两面 性,因此应当: (1)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健康的、意志等因素对主体能动性可产生激 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主体常能够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 到对客体本质的直接领悟和深刻认识。 (2)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 消极、干扰作用。 不健康的情感、习惯、观念等常制约认识的 发展。 一味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易导致非理性主 义,并往往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 政策等中介。 (3)理论必须为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掌 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第二次飞 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 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 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 式上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2、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往往 无法一次完成。恩格斯曾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 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 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古人问天今人登天(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反 复性及无限性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因此,随着物质世界及客观事物的不断 变化与发展,人类认识也只可能随之变化而变化 ,随之发展而发展。 3、把握认识的关键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 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 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基本结论: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 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四、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 ;真理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真理在形态上是一种精神性的现象,它 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外部事物具有本质 上的不同。 (2)真理在结构上是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论。 3、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 的”,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必须把真理在内 容上的客观性与作为认识对象的外部客观事 物的客观性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必须反对唯 心主义认识论否定真理内容客观性的观点。 辨析题:真理即事实。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由于特定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事实上只有一种认识能与特 定的、客观的认识对象的状态、本质和规律 相一致,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 真理是一元性的。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但象只有一种情形。(二)真理的两重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 客观认识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 则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地把 握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因此真理的发展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有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特定的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认识范 围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任何特定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既包含绝对性方面,又包 含相对性的方面。(2)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 发展的过程。(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A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 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 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 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 不是真理。 主观认识只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客观事物本身 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它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 观现实加以对照。因此它们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 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的社会实践。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实践 能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能使不具有 直接现实性的主观认识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 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 及符合的程度。 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检验标准的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