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胸痹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徐凤芹学习要求n了解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n掌握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 断。n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 候类型的辨证施治。n了解胸痹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病名概念n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 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病证。胸,指病位在心脉;痹,指痹阻不通 ;心痛,指膻中或左胸部(即胸鹰部)憋闷、 疼痛。轻者,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重者,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伴心悸、气 短、喘促、惊恐、面白、冷汗。源 流n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寒独留则 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 ,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n金匮要略设专篇论述,提出“阳微而阴弦”的病 机,创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乌头赤 石脂丸等方剂。n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n证治准绳创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n医林改错创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范 围n现代医学冠心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 痛、心肌梗塞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n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临床表现 与本证特点相符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胸痹的证候特征n年龄:中老年多发。n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n 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n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n时间:突发、短暂,一般小于15分钟,很少超过 30分钟。n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冷 汗出、脉结代。n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n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运动试验阳性 ;ECT、冠脉造影。 真心痛证候特征n证候:心痛甚,时间长,大于30分钟,服 药无效,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旦发 夕死,夕发旦死。n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有助诊断 。病因病机n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 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 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 痹阻不通;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 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或心火偏 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n饮食不当: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 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 ,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浊久留 ,痰痹交阻,亦成本病;或饱餐伤气,推动无力 ,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病因病机n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 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 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 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 痹阻心脉,而成胸痹。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心 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 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 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n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 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 病。医门法律中家门云:“胸痹心痛,然总 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病因病机n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n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心、肝、胃、脾 、肾等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标实指因感受寒邪、内 伤七情、劳逸过度、饮食失节导致的气滞、寒凝、痰 浊、血瘀等。n本病病机可发生正邪转化、虚实转化、阴阳转化、脏 腑转化。病程短者,多以邪实为主,主要是气滞、寒 凝、痰浊、血瘀等病邪痹阻心脉。病程长者,或因寒 邪伤阳,或因痰热伤阴,或因正气虚损,邪气留恋, 病机特点每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情进一步发展 ,阴阳之间、脏腑之间亦可互相转化,如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心病及肾,从而形成阴阳俱衰,心肾同病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特点: 1.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表现 为绞痛、刺痛、隐痛; 1.2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等,甚至可延 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窜至中指、小指,并兼 心悸。 2.发病特点: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病因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4.诱发因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 累过度或无明显诱因。 5.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ECT、冠脉造影有助诊断。 具备1.1、2、5项,参考3、4项即可作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n辨疼痛性质 气滞闷重痛轻,伴胸胁胀满,善太息。 痰浊天阴加重,痰多,苔腻。 血瘀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质紫暗,瘀斑 。 寒凝绞痛,遇冷而发,畏寒肢冷。 心阴不足灼痛,兼心悸,眩晕,烦热,口干 盗汗。 心气不足隐痛而闷,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 乏力。辨证论治辨疼痛程度n轻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偶发或遇劳而 发 ,休息、服药可止。n重疼痛持续不止,频发,休息、服药 不止。n危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 数日不休。 分析病位n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者,病位在心、血脉;n情志因素诱发者,除胸闷膺痛,多伴胁下痛或两胁 胀痛,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n饮食失调诱发者,除胸闷心痛外,尚有体胖、纳呆 、脘闷、苔腻脉滑等,病位在心、脾;n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 在心、肾;n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 ,病位在心、肾。治疗原则n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总不外“补”、“通”二义 。n以实证为主:泻其有余。治以“通脉”为主,根据“寒 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之不同而分别给予“ 温通、清热、疏利、化痰、导瘀”等不同方法。(重 在活血通络)。n以虚证为主:补其不足。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 ,有否兼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调阴阳、补不足 ,纠正有关脏腑之偏衰。(重在补益心气)。n虚实夹杂:通补兼施。审度证候之虚实偏重,抑或 虚实并重,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等, 不可一味猛攻或滥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n脱证先兆益气固脱。辨证论治寒凝心脉n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 冷汗自出,心悸短气,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 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n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 寒邪,以致阴寒盛于胸中,阳气失展,寒凝心 脉,营血运行失畅而心痛。本证的辨证关键在 心痛较剧,遇寒易作苔白脉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味。n方药:栝蒌30g、薤白15-30g、枳实10g、桂枝10g 、丹参20g、芍药30g、甘草6g、细辛3g.n加减法: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陈皮、茯苓、杏仁等行气化痰。阴寒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当用温通,予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干姜、蜀椒、赤石 脂)和冠心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临证如见阳虚之象 ,宜与温补阳气之剂合用,以温阳散寒,若一味辛 散寒邪,有耗伤阳气之虞。气滞心胸n症状:心胸满闷 ,隐痛阵作 , 痛无定处, 善太息, 脘腹胀闷,嗳气得舒,情志诱发,苔薄,脉细弦 。n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n证候分析: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 脉不和,胸闷隐痛,善太息;气走无着,故痛无 定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易横逆犯及中焦, 常兼有脾胃气滞之象。n方药:柴胡舒肝散:柴胡、枳壳、芍药、甘草、 香附、川芎。n方药:柴胡15、枳壳10、芍药20-30、甘草 6、香附10、川芎10。n加减 : 气滞湿阻者,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 仁。气郁化火者,改用丹栀逍遥散。气滞血瘀者,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痰浊壅塞n症状: 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肥胖,肢 体沉重,痰多气短,倦怠乏力,阴雨天易发,苔白腻 ,脉滑。n证候分析:痰为阴邪,其性粘滞,停于心胸,则窒塞 阳气,阻滞络脉,故心胸闷痛痞满。本证当分痰饮、 痰浊、痰火、风痰等不同。痰饮多见寒,胸闷重而心 痛轻,咳唾痰涎清稀,阴天易作,苔白腻或白滑,脉 滑;“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无权,既能生痰,又 能兼湿,出现口粘、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等症; 浊着,厚浊之意,病痰浊者,其胸闷心痛比痰饮者重 ;痰浊蕴久化热,痰稠、便干、苔黄腻;兼有郁火或 阴虚火旺者,可为痰火之证,伤于络脉则灼痛,扰乱 神明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干、便秘;阳亢风动,与 痰相并为风痰,闭阻络脉则偏瘫、麻木。痰浊壅塞n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n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栝蒌15g、薤白30g、半夏12g、厚朴10g、枳实 10g、桂枝8g、茯苓15g、甘草6g、干姜8g、细 辛3g。(痰饮)n加减: 痰浊者,温胆汤加减;痰郁化热者,改用黄连 温胆汤清热化痰;痰火为患,加海浮石、海蛤壳 化痰火之胶结;痰火耗伤阴津,加生地、麦冬、 玄参;属风痰者,涤痰汤化痰熄风通窍;痰瘀交 阻者,合桃红四物汤。心血瘀阻n症状:心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彻 背彻心,夜间多发,胸闷心悸,怒则加重, 舌暗或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 结代促。n证候分析:因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 气虚等,皆可致血脉瘀滞而为瘀血。血瘀听 着不散,心脉不通,则疼痛如刺如绞,痛处 不移。n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心血瘀阻n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0g、川芎12g、 赤芍12g、当归12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 、牛膝15g,生地12g,甘草6g。n加减: 胸痛甚者,加降香、郁金、延胡索或乳香、没药或合 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 血瘀轻者,可改用丹参饮。血瘀气滞并重者,加沉香、檀香、筚拨。阳虚血瘀者,加人参、附子、肉桂。 寒凝或阳气亏虚兼血瘀,宜选用温性活血药;热结、阴 虚火旺兼血瘀,宜选用凉性活血药;气血不足而兼血 瘀,宜选养血活血之品心肾阴虚n症状:胸闷且痛,心悸怔忡,盗汗,心烦不寐,腰 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少津,苔少或剥,有瘀 斑,脉细数或细涩。n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 因而心肝火旺,更致阴血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 心痛,心悸怔忡;阴不敛阳,心神不宁,则心烦不 寐;汗为心之液,阴虚火劫,逼液外泄而盗汗。n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n方药:左归饮:熟地15g、山芋肉10g、山药15g、 枸杞12g、茯苓15g、甘草6。心肾阴虚n加减: 胸痛明显,加丹皮、丹参、赤芍、郁金、益母草 、凌霄花等性凉、微寒的活血化瘀之品;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肢麻,加制首乌、女贞 子、钩藤、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等滋阴潜阳 。心肾真阴欲竭,亟宜救阴,用大剂量西洋参、鲜 生地、石斛、麦冬、山茱萸、,参以生牡蛎、五 味子、甘草酸甘化阴而敛真阴; 心肾阴虚兼有气滞者,理气药忌温燥,郁金、枳 实、绿萼梅、玫瑰花、合欢花、金铃子、元胡等 可选用。心动悸,脉结代明显,炙甘草汤加减气阴两虚n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 ,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 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n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n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减:人参10g、黄芪30g、白 术12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5g、熟地20g、 白芍30g、肉桂5g、生姜3、大枣6、陈皮10g、远 志10g、五味子10g。n加减:胸闷痛:加丹参、三七粉、益母草、郁金、五灵脂 ;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益气养阴、滋阴复脉。阳气虚衰n症状:胸闷而痛,遇寒加重,心悸气短,神疲怯 寒,面白肢冷,汗出肢肿,动则更甚,舌淡胖, 苔白腻,脉沉细迟。n证候分析:素体阳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发展而来 ,而寒湿饮邪损伤心阳所致。心阳亏虚,失于温 振鼓动,则心悸、胸闷、神疲乏力;阳虚生内寒 ,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心痛,遇寒加重;阳 气不达于四末则肢冷;n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阳气虚衰n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熟地15g、山芋肉10g、 枸杞12g、山药15g、杜仲15g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