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8页
第2页 / 共258页
第3页 / 共258页
第4页 / 共258页
第5页 / 共258页
第6页 / 共258页
第7页 / 共258页
第8页 / 共258页
第9页 / 共258页
第10页 / 共258页
亲,该文档总共2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理学总论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转运包括与药物转运无关的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是不存在吸收的给药途径是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的药物可加速弱酸药物排泄的方法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分布、排泄吸收 小肠 静脉注射 弱碱性药物 碱化尿液肝脏 肾脏代谢总论影响吸收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剂型、首过消除、吸收 环境(给药部位状况)腹腔注射吸入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首过消除(首关效应):某些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 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 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总论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胎盘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结合型药物的竞争现象:双香豆素-保泰松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游离型总论药物的代谢(经典考点):总论药物的排泄:肝肠循环意义使药物排泄减慢,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肝肠循环明显的药物:洋地黄毒苷(地高辛)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总论药物代谢动力学: t1/2 表观分布容积Vd Ke 清除率Cl 生物利用度F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吸收的:AUC、F 反映药物分布的:Vd 反映药物消除的:t1/2 、 Cl、Ke总论p按照半衰期恒量、恒速给药,经5个t1/2后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 p停止给药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全部消除 p当口服给药时间间隔为1个t1/2时,首次剂量加倍可立即达到Css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00mg/L ,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 mg/L,推算该药的半衰期为 有一种催眠药的t1/2为2小时,给予200mg入睡,当体内剩下 12.5mg时病人便醒来,问病人睡了多长时间12.52550100 (3个半衰期,9小时)12.52550100200(4个半衰期,8小时)药效学三致阿托品引起口干、便秘、心悸药效学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乏力、困倦激素、降压药突然停药琥珀胆碱、磺胺、伯氨喹、对 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引起溶 血; 氯霉素引起再障、灰婴综 合征应用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属于( ) 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引起鹅口疮属于(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服用磺胺类药时出现溶血属于 ( )A. 特异质反应 B. 变态反应 C. 继发反应 总论 药物的量效关系: 量反应:药物的效应可用量分级表示者 质反应:药物的效应以全或无的方式表示者总论斜率:量效曲线几成一直线时,直线的倾斜程度 最小有效量: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最大效应(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 效价: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半数有效量ED50 /半数有效浓度EC50 :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评价药物毒性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评价药物安全性 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距离,越大越安全总论药物的作用机制类型:1.作用于受体 2.影响酶活性: 酶促或酶抑制剂 3.影响核酸代谢: 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4.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神经递质、激素转运 5.影响离子通道 6.影响免疫功能: 免疫增强或抑制药 7.非特异性作用: 主要与药物理化性质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受体的特性: 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灵敏度5.多样性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A.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B.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1)C.拮抗药: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0)反映拮抗程度:pA2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称为长期使用一种拮抗药后,受体对拮抗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称为受体脱敏受体增敏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连续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 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称为耐受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耐药 性/抗药性某些药物,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的或心理 的或兼而有之的依赖和需求称为依赖性 前者: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后者: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成瘾长期使用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合并用药影响药物作用第二篇 化学治疗药物 一.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 万古霉素影响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氯、 红、四环素类、克林 霉素类影响胞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制霉 菌素,两性霉素B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类 影响RNA合成 利福霉素类 齐多夫定、阿昔洛韦、 阿糖胞苷干扰核酸代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药物: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分次均匀给药) 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两性霉素(较大剂量较少给药次数)抗菌机制:繁殖期杀菌药,抑制细胞壁合成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敏感菌有G+球菌和杆菌、G-球菌、螺旋体 临床应用:链球菌感染脑膜炎螺旋体感染(梅毒)破伤风、白喉、炭疽 (应加用抗毒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抑菌药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合用有拮抗作用天然青霉素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2.变态反应,青霉素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药疹、过敏性休克急救: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l -赫氏反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 加剧的现象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脑毒性,大剂量青霉素钾盐可发生与青霉素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的药物是克拉维酸(-内酰胺 酶抑制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酸、广谱、不耐酶 双氯西林:耐酸、耐酶、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替卡西林、美洛西林:不耐酸、不耐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伤寒、副伤寒首选氨苄西林或氯霉素 替卡西林:胆汁中浓度高,主要用于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常用药物临床应用第一代*头孢唑啉、羟氨苄、硫脒G+菌,耐药金葡菌,适用于轻 中度感染 第二代+头孢呋辛、丙烯、克洛G-和G+菌第三代头孢他啶、噻肟严重G-杆菌及混合感染第四代头孢匹罗、吡肟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的G-菌重症 感染*:对肾有一定的毒性,与氨基糖苷类或强利尿剂合用毒性增加 + :对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无效各代头孢的作用比较(1)对G+菌:一代二代四代三代(2)对G-菌:四代三代二代一代(3)抗铜绿假单胞菌:一、二代无,三、四代有(4)抗厌氧菌:一代无,二代弱有,三、四代有(5)对-内酰胺酶稳定性:四代三代二代一代(6)肾毒性:一代二代三代其它 -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单环类氨曲南: 对需氧G-菌作用强(如铜绿假单胞菌)对G+、厌氧菌耐药(窄谱抗生素)作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的作用二、-内酰酰胺酶抑制克拉维维酸,舒巴坦,他唑唑巴坦 奥格门门汀:克拉维维酸钾钾阿莫西林替门门汀:克拉维维酸钾钾替卡西林钠钠舒他西林:舒巴坦氨苄苄西林舒普深(舒巴哌酮哌酮 ):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他唑唑西林:他唑唑巴坦哌哌拉西林三、碳青霉烯抗生素类亚胺培南1.抗菌谱广,对G+菌、G-菌、厌氧菌有效2.对-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有抑酶作用 四、多肽类万古霉素首选: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和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很有效不良反应:静脉炎恶心、药热、皮疹、皮肤瘙痒症等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征”和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的风险增加替考拉宁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克拉霉素一、大环内酯类共性易被胃酸破坏、窄谱抑菌剂、抑制蛋白质合成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机制: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1. 首选用于军团菌病、百日咳、空肠弯曲杆菌肠炎、支原 体肺炎(百支空军首选红)2.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但略广,对G+有强大作用,对耐青 霉素的金葡菌有效不耐酸,食物或碱性药物可增加其吸收的是同服NaHCO3,防止胃酸对其分解的是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新一代大环内酯类特点耐酸、对G-作用强罗红霉素 对支原体、衣原体等较强,对G+菌、厌氧菌作用似红霉素,对流感菌弱阿奇霉素 对流感菌、淋球菌、弯曲菌作用强,对肺炎支原体最强,对G+球菌弱于红霉素克拉霉素 与奥美拉唑、替硝唑三联治疗胃溃疡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机制: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可与红霉素、氯霉素竞争,不合用)1.需氧G+球菌感染 金葡菌性骨髓炎的首选药呼吸道感染2.厌氧菌感染 口腔、盆腔、阴道感染不良反应:伪膜性肠炎,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广谱杀菌剂,多环节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2.对需氧G-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治疗G-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也是治疗结核病不可缺少的药物3.口服难吸收,适于胃肠感染或胃肠道消毒4.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属于静止期杀菌药,PAE明显6.初次接触效应:细菌首次接触本类抗生素时,能被迅速杀死,再次 或多次接触时,杀菌作用明显降低7. 在碱性环境中活性增强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 耳毒性前庭神经损害: 耳蜗神经损害:2. 肾毒性:3. 神经肌肉阻滞:可用新斯的明、葡萄糖酸钙解救4. 过敏耳毒肾毒肌肉阻,过敏仅次青霉素(链)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机制抑制蛋白合成,对合成的起始、肽链延伸和 终止三个阶段均有影响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变态反应治疗G-杆菌首选庆大霉素土拉菌病和鼠疫首选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治疗鼠疫的最有 效手段 可用于治疗结核的链霉素氨基苷类药物不宜合用药物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顺铂(耳毒 性) 耳、肾毒性发生率最低的是奈替米星 链霉素引起过敏休克抢救肾上腺素+钙剂 对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稳定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一、四环素类天然四环素: 四 环素 半合成四环素 :多 西环素 米诺环素 美他环素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的共性1、特点:口服吸收不完全,受食物的影响;与钙、镁、铝、铁等多价阳离子起络合作用;易进入细胞内,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米诺环素除外);部分在肝脏代谢,绝大部分在小肠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2、抗菌作用:快速抑菌剂对G+、G-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及某些原虫均有效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的共性 3、临床应用:立克次体感染:斑疫伤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首选衣原体感染: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支原体感染:非典型肺炎螺旋体感染:慢性游走性红斑、回归热最有效的药物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比较:梅毒螺旋体首选青霉素细菌性感染:腹股沟肉芽肿、霍乱、布鲁菌病(首选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的共性4、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 肝毒性光敏反应:地美环素最常发生肾毒性:肾脏损伤患者仅能服用多西环素前庭反应:可出现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等脑假瘤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氯霉素1.易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可进入细胞内发生作用,对胞内感染有效2.广谱抑菌药:G+、G-、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3.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贫血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致命)灰婴综合征(极其严重):早产儿和新生儿,40%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