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味地黄丸的发明六味地黄丸是一种由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配制而成的中药,其不仅具有增强免疫、 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的功效,还有促进新陈代谢、治疗 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的作用。经过历代医学家的验证,六味地黄丸临床疗效显著,医治患者无数,被 誉为“补阴方药之祖”。面对如此功能强大的药,我们不免要追根到底:六味地黄丸是怎么发明的?其实发明此药之人是中国 古代第一儿医圣手钱乙,而六味地黄丸是在他闪念之间发明的。 儿科之圣钱乙先生画像 钱乙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儿科医生,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在 京都汴梁行医,由于医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名声大噪,被召往太医 院成为太医。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费了不少功夫找到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 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慢惊呀。”其实,之前并没 有慢惊这一说法,钱乙把它记入小儿药证直诀后,医生们便把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这种分类, 一直沿用至今。钱乙不愧一代名医,他随口一说,便为我国医疗事业带来一大贡献。 话说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 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 ,孩子的身体重新变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表现责 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 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 乙见此,耐心道来:“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疑的目光 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 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 气足,缺少的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 道,最能治肾虚。? ?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 钱乙选择这六味药是非常有讲究的。古代业医者都知道,社会推崇三纲五常,讲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明确各自的社会角色,切忌随便“越位”,这个理念一般都引入到药丸制作中。因此,钱乙选的六种药材比例严格固定,即熟地占1/3,山萸肉和山药各占1/6 ,茯苓、丹皮和泽泻各占1/8。在这颗药丸的小天地里,熟地是“皇帝”,主要功能是补肾, 其它五味药永远不能替代它。此药是炮制的,味虽很苦,却有滋阴养血的奇效,“良药苦口 ”嘛。山萸肉是“左丞相”,由山茱萸的果实晒干炒制而成,红色,味酸,主要作用是滋补 心肝,补元气。山药是“右丞相”,主要补肺经脾经,小孩尿床吃山药很管用。这三味“君 臣”药主要负责滋补,另三味“百姓”药则主要功能是去泻:肝火旺盛,牡丹皮药到火除; 脾有水湿,茯苓自去;肾有水湿,泽泻来除。小小一丸药,暗含保卫(补)、攻击(泻)等 原理,充分展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由于这六味药搭配起来治肾虚效果非常好, 而钱乙在书中取其主药熟地(即“鲜地黄”)来作暂时命名;后世医生为了区别对待,便把 钱乙发明的这剂方药叫做“六味地黄丸”。王先生的小孩吃了钱乙的六味配方后,半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又半月后小孩变得生龙 活虎。恐怕钱乙也没想到,他信手拈来的这一药方,一直用了近千年,妇孺皆知。 注:六味地黄丸虽然有多种功效,但是不可随意服用,请遵照医生吩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