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研究对象v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系 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 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 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生态学的层次分 细 组 器 个 种 群 生 生 子 胞 织 官 体 群 落 态 物 系 圈 统生态学的分支v按生命层次:分子(基因)、细胞、器官、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和全球生 态学。v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等 ;v按栖所:淡水、海洋、河口、陆地、森林、草地 、荒漠等;v边缘科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进化生态 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 生态学;v应用生态学:农业、渔业、污染生态学等。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v一、生态系统v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 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群落(Community):在一 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 种的生物的总和 。 生态系统(Ecosystem)任何一个生物群落 与其周围 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 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 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称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v2 生态系统的特性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及生物和 非生物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信息传递。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 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是一种动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 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 成熟的进化阶段。3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v无机物v有机化合物v气候因素v生产者(producer)v消费者(consumer)v分解者(还原者) (decomposer)六大组成成分l生产者:自养生物,主 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 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细菌。 l消费者:异养生物,主 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 种动物。 l分解者:异养生物,把 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 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 、放线菌和动物等。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三大功能群4 生态系统的类型v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a)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 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和人 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工矿区等);(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 等;(c)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 、大洋、海底等。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一个简化了的池塘生态系统5 生态系统的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 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 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主要有形态结构和 营养结构。 (a)形态结构: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 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种的时 间变化。 (b)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 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的基础。生产者(绿色植物 )还原(分解)者(细菌、真菌)消费者(动物)环境(土壤、空气、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式图6 营养结构-食物链及营养级trophic level(a)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 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 链锁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 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能 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 和食物网进行的。一个食物链的例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 据周立志)植物蝉 (初级消费者)螳螂 (二级消费者)黄雀 (三级消费者)鹰 (四级消费者) (顶极食肉动物)(b)营养级营养级: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是第二、第 三、第四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七级。低位 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水生系统)被上 一个营养级利用。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 第二营养级,逐渐递减,就造成了生物数 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产率金字塔 。食物链的特征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常 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 不断流失;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 越少。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 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注意: 营养级 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10,只是针对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的经 验性法则;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差别很大; 森林约为5、草地是 25左右,浮游生物占优势的群落可达50。食物链的特征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直接相关;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 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 变化。食物网v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 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 构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v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v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 和食物网进行的;v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 、积累的原理和规律。(c)生物放大作用DDT在某水生食物链中的富集生物积累(生长期积累 ) 生物富集(吸收浓缩)生物放大(食物链放大)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质循环:生物 环境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据周立志)生产者 (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 还原者 (细菌、真菌)放牧系统净初级 生产分解系统死有机物太 阳 辐 射 能呼吸散失呼吸散失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能量 流动)能 流物 流环境 (土壤、空气、水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物质 循环)式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据周立志)狼狼兔兔植物 植物狼 饿 死狼 吃 饱吃了 较多 兔子吃了 较少 兔子兔 吃 饱兔 饿 死吃了 较少 的草吃了 大量 的草污染 鱼死亡污染 鱼死亡 鱼死亡 污染 正反馈负反馈负反馈主要是指在受到外界影响或干扰后, 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功能, 来减轻这种干扰或影响的程度,并力图 恢复到平衡或稳定状态的过程 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生物地化循环的概念 2 水循环 3 气体型循环 4 沉积型循环 5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6 放射性核素循环 7 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 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 和交换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 (cycling of material)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2 水循环(aquatic cycle)水循环的意义: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水循环的途径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空气污染和降水;改变地面,增加径流;过度利用地下水;水的再分布。水循环示意图西德地区的水循环示意图 (Clodius and Keller,1951)3 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oxygen cycle)H2O+CO2 H2CO3 HCO3- +H+CO2HCO3- CO32 - Ca2+CaCO3O2水体臭氧层沉积物火 山 作 用4FeO+O22FeO3CO2COO2+2CO CO2O2O3O2OO2H OHH2OH2OOCO2高能紫外辐射碳循环(carbon cycle)化泥碳 煤大气中CO2CO2碳化作用石油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腐烂燃料呼吸 作用光合 作用腐烂扩散氮循环(nitrogen cycle)陆地陆地其它 动植物蓝藻浅层死有机物溶解死 有机物土壤 中无 机氮 库丢失于深 层沉积中动植物 活体共生或 自由生活 的固氮 微生物 死有机体陆地河流带走生物固氮大气库 N2大气库 HN3,NO,NO2, N2O ,工业固氮 (汽车,化肥,电厂)脱氮闪电 化学反应海洋火 山 作 用降 水大气第三节 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的含义 (1)概念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 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 叫生态平衡。1)生物种类类的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 定; 2)非生物环境条件(如:空气、阳光、水 、土壤等)相对稳定。1、生态平衡的含义(2)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平衡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途径越复杂,功能的完整性强,其调节能力也越 强。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 限度的, 超出了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 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原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 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 的有害因素。如火山 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 行病等自然灾害。 (2)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 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主要有三种:物种 变化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 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平衡破坏。 生态破坏水 土 流 失沙 漠 化 、 荒 漠 化土 壤 次 生 盐 碱 化森 林 锐 减草 场 退 化 、 土 地 退 化生 物 多 样 性 的 减 少湖 泊 的 富 营 养 化第四节、生态学的一般规律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 (1)普遍的依存和制约“物物相关”规律 就是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 (2)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相生相克”规律 就是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并 具有特定的作用。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营养化 、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 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竭泽而渔、超标排放污染物等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