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富降水丰富地表水丰富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河流众多大气大气 水文水文 生物生物 土壤土壤 地貌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山、丘、盆、谷交错红壤、黄壤红壤、黄壤亚热带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一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教材P70)P70)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状态的改变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 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发而动全身(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教材P78)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2)、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洋流、地质、岩性、水源等因素影响。 2、陆地自然带形成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垂直分异规律3、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赤道到两极 (纬度地带性)变化 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延伸图 示热量为基础 ,与水分共 同作用典型 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 (经度地带性)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性)垂直更替主 导 因 素热量和水分低纬高山分布 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2)(2)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 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 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 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 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 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 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 地貌、海陆分布、洋流等因 素影响例1: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西侧是温带森林例2: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地形地貌海陆分布,56 S65 S是广阔的海洋(3)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 律; 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更小尺度的分异,如:坡麓、坡面、坡顶 的差别,岩性与土质差别(华北:石灰岩 、碱性、柏树;花岗岩、酸性、油松)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1.图中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读山地自然带图, 回答1-4题:AA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3.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C.40N附近 D.极圈附近读山地自然带图, 回答1-4题:AA常绿阔叶林5、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的哪一地区(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甸荒漠冰雪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DA山东 B新疆 C黑龙江 D浙江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 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断天山南坡积雪冰川 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 融水发展 农业。 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牧 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垂直 高 绿洲 A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图,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自然带叫 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 高度是 。 (2)自然带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理由是 。 (3)自然带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一般为 气候 和 气候。苔原带带 4 0005 000m无 南半球适于该自然带分布的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4)自然带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 部的典型植被为 。 (5)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是 。 (6)从高、中、低纬度来看,垂直自然带带谱最复杂的是 。 (7)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为什么不在赤道地区? 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马孙平原 低纬度 赤道降水量大,雪线高度低些;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蒸发 量大,故雪线高度高些。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干旱干旱内流河为主内流河为主骆驼、仙人掌骆驼、仙人掌 等耐旱动植物,等耐旱动植物, 且数量稀少且数量稀少 贫瘠贫瘠气候:气候:水文:水文:生物:生物:土壤:土壤:地貌:地貌:风蚀蘑菇、风风蚀蘑菇、风 蚀城堡、沙丘蚀城堡、沙丘 等等 荒漠景观荒漠景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连年战争连年战争 大兴土木大兴土木局部小气候水土流失河流多沙土壤贫瘠下游堆积整个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森林森林 被破坏被破坏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 气 候温带海 洋性气 候温带 大陆 性气 候亚热带 季风气 候温带季 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相互关系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相互关系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分异自然带的特点陆陆陆陆地自然地自然带带带带气候气候类类类类型型典型植被典型植被典型典型动动动动物物典型土壤典型土壤热带热带 雨林带带热带热带 雨林 气候热带热带 雨林猩猩 河马马砖红砖红 壤热带热带 季雨 林带带热带热带 季风风 气候热带热带 季雨林象,孔雀砖红砖红 壤热带热带 草原带带热带热带 草原 气候热带热带 草原长颈长颈 鹿 羚羊燥红红土热带热带 荒漠带带热带热带 沙漠 气候热带热带 荒漠袋鼠 单单峰驼驼荒漠土亚热带亚热带 常绿绿 硬叶林带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亚热带 常绿绿 硬叶林阿尔卑斯 山羊褐土亚热带亚热带 常绿绿 阔阔叶林带带亚热带亚热带 季风风气候 亚热带亚热带 常绿绿 阔阔叶林猕猕猴,灵 猫红红壤温带带落叶 阔阔叶林 带带温带带季风风 和海洋性 气候温带带落 叶阔阔 叶林松鼠 黑熊棕壤 褐土温带带 草原带带温带带大陆陆 气候温带带 草原黄羊 旱獭獭黑钙钙土温带带 荒漠带带温带带 荒漠双峰驼驼荒漠土亚亚寒带带 针针叶林 带带亚亚寒带带 针针叶林气 候亚亚寒带带 针针叶林驼驼鹿 紫貂灰化土苔原带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驯鹿冰沼土冰原带带冰原气候冰雪 裸地北极熊 企鹅鹅未发发育A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基础)B热带雨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基础)思考:图中闪烁的区域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的温带落叶阔叶 林有何不同?为什么?大陆西岸分布纬度比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高。原因:东岸受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为基础)思考:经度地带性在哪个纬度带最显著,为什么?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因为这里陆地面积广阔。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思考一:在高山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是否有地 域分异现象?为什么?思考二:在赤道地区有座 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 然带将如何演替?山顶山麓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荒漠带积雪冰川带南北乞乞 力力 马马 扎扎 罗罗 山山 垂垂 直直 自自 然然 带带从山麓到山 顶的变化规 律,类似于 由赤道到两 极的变化。 (但并不完(但并不完 全一致)全一致)雪线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纬度越低, 山体越高, 自然带越丰 富。东西北南AABBCCDDEEFFGGHH(1)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 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山地基带(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迎风坡迎风坡NS基 带SN基 带(4)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热量和降水的关系是:同 一自然带在热量和降水丰富的一坡分布的高度要高。 ()雪线高度考虑三个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 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因素影响举举例气温气温越高,蒸发发量 越大,雪线线越高,反 之越低低纬纬度高山上的雪线线 高于高纬纬度降水降水越多,雪线线越 低,反之越高天山北坡雪线线低于南 坡地形迎风风坡降水多,雪 线线低;向阳坡气温 高,雪线线高珠峰南坡雪线线低于北 坡,乞力马马扎罗罗山南坡 雪线线低于北坡 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 反之雪线下降。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雪线一般也是会逐渐降低;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雪线高度通常也较高。受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 变暖的影响,全球雪线有上升趋势。 降雪量大,冰雪和冰川的补给量大,雪线高度降 低,反之雪线上升。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 少,雪线的高度一般也会逐渐升高。迎风坡的降 雪量比背风坡多,雪线的高度也常比背风坡低。8844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