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 善 若 水第二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从而归纳出分子的性质。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 性质。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 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 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 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分子的性质”。 难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教学目标二 说学生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水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 但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所以,要从学生已有 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 形成共识。 三、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 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三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三) 大胆尝试,展示成果。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 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性质。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 的角度认识物质,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 常见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 兴趣。学习目标(二) 合作探究,讲授新课探究一:“认识分子的大小” 一个惊人的数字!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若有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3万年才能数完!结论:分子很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探究二: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水水蒸气1分组实验发现问题将密闭针筒中2水煮沸 将一针筒内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变为水 蒸气,体积明显变大,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水 分子发生怎样的变化?猜想交流,发挥想象水水蒸气个数大小间隔排列方式 正确猜想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一、水的三态变化直观展示,验证想象水分子有序排列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水分子无序排列 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水分子自由运动 分子间隔变大设计模型,加深印象为学生准备了小球、长短不齐的小棒、烧杯, 分组摆一摆,让学生设计出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 水的三态变化中微观三维模拟动画固态固态固态固态 液态液态液态液态 气态气态动画模拟,形象生动你能总结出水的三态变化 过程中分子的大小、数目 、间隔、排列方式变化的 情况吗?获得结论: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 态发生改变是水分子的间隔和 排列方式,不发生改变的是水 分子的大小和数目。探究三: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实验体验: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你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吗?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液态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气态液态)交流共享获得结论物理变化 分子不变夏季的雨后为什么湿漉漉 的马路会很快变干呢?我是最棒的!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 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我是最棒的!交流讨论通过以上探 究,你对分子有哪些新的认识呢?探究四: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 2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 分子之间有间隔(三) 大胆尝试,展示成果。 1 试着用画图、建立模型或表演情景剧等方式,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2 你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雪人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 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畅谈收获,硕果累累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水的循环过程,试着用画图、 建立模型或表演情景剧等方式,把想象中的水分子 在水的天然循环中表现出来。五 板书设计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 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 二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很小 2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 分子之间有间隔六 教学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通过视频和学生已知常识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 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 媒 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 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 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预计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