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齐鲁兵学的文化特征.一、兵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兵学,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 ,像儒学、易学、道学及其他几种主要 学说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有人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兵、医、 农、艺”,兵列榜首,这可能是为了说明 中国是一个兵学思想发源较早而又著述 颇丰的国度。从某种特定的视角看,也 不无道理。 一、兵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2、起源很早、种类繁多: 从先秦到清代,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四千余部,流传 下来的也有两千余部。一、兵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先秦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所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都显示,人的地域 文化品性,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 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同样, 地域文化品性作为重要的人文及自然结 晶,也弥散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中华民族内部每一群体、每一 族群的历史进程。换言之,辽阔广袤的 大地、复杂丰富的生态景观,对生活以 不同方式的参与和投入,使得中华大地 上的居民早在文明初曙之时,就逐渐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一、兵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先秦时期,战争频繁激烈的现实造 就了兵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并成为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加考 察,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兵学文化显 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为三大类型 ,即齐鲁兵学、三晋兵学和以楚、吴、 越为代表的南方兵学。二、齐鲁兵学的地位 齐鲁兵学是中国兵学的源头和核心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乃至世界军 事史。有些专家学者甚至得出“世界兵学 看中国,中国兵学看齐鲁”“齐鲁兵学家甲 冠天下”的结论,是因为齐鲁大地有着孙 武、孙膑、姜尚、戚继光以及近现代史 上的著名将领等人才济济的兵学家群体 ,并产生了孙子兵法等一批蔚为可 观的兵学著作。二、齐鲁兵学的地位 齐鲁兵学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 与最高成就。其兵书数量之繁富、思想 之精粹、范围之广泛、个性之鲜明、影 响之深远,在先秦各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这不仅是儒家理想政治的写照 ,同样也是齐鲁兵学在先秦兵学中地位 的体现。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1、形成最早,地位最尊。 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齐鲁文化的最早源头为 东夷文化,东夷文化的重大特色之一,是骁勇 善战,“尚武”之风盛行张扬。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蚩尤作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神 兵主。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 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秦始皇东 巡封禅时必祠包括兵主蚩尤在内的八神;汉高 祖刘邦起兵反秦,也祭祀兵主蚩尤,以壮军威 ,“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击灭项羽,夺 取天下后,复“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史 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这些有关战神蚩 尤的传说与祀祭活动,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 齐鲁兵学文化源远流长、植根深厚的曲折消息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如果说兵主蚩尤现象还属于神话传说的范 畴,那么齐国的开创者姜太公和鲁国的建立者 周公旦则可以称得上是先秦兵学乃至整个中国 古代军事文化实实在在的奠基者。史记齐太 公世家记载,“周西伯昌之脱 里归,与吕尚 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 世言兵及周之阴权者皆宗太公为本谋。”至于周 公旦同样为卓越的军事家,当武庚叛周、三监 作乱,周王室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果 断率师东征,平定叛乱,征服淮夷,维护了周 王室大一统的格局,即所谓“依之违之,周公绥 之”(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与 姜太公共同成为中国兵学文化的创立人。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2、兵学著作数量繁多,兵家层出不穷。 先秦时期最重要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 鲁大地。 就齐国而言,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 秦兵书,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 法、孙子兵法和六韬。另外,据汉 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国的重要兵学著 述,还有齐孙子(即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 山出土的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子晚子 (今佚)三十五篇等等。而在管子一书中, 兵学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 军事问题的篇目,就有兵法、制分、 七法、地图、参患、势、九变 、霸言、小匡、小问、幼官 、侈靡、重法、法法、立政、 大匡、八观、五辅等等。这些情况 表明,在先秦及两汉传播的兵学著作中,数量最 为丰富,内容最为精博,且影响最为深远者,当 首推齐国兵学著作。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吴子 六韬司马法的作者皆出自齐鲁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军事家层出不穷:齐鲁兵家的不祧始祖吕尚 ,春秋政治舞台上首创霸业、一领时代风骚的英 雄人物齐桓公和管仲,千古兵圣孙武,齐国著名 的军事家司马穰苴,时人评为与孙武并称兵法双 璧的军事天才吴起,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思想家、 军事家墨子,马陵道演绎孙庞斗智的孙膑,火牛 阵诠释谋略诡道的田单,北伐匈奴、督修长城、 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秦朝名将蒙恬 ,领导绿林、赤眉军起义著名农民领袖樊崇,家 喻户晓、人称“智圣”的诸葛亮,“文为辞宗,行作 世表”,对祖国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羊祜,中国古 代农民战争中卓越的组织领导者、军事家黄巢, 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民族英 雄戚继光、左宝贵等。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黄朴民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发展 的历史,是建立在齐鲁文化的肥沃土壤 之上的,也是和齐鲁历史上杰出政治家 、军事家、思想家的人格魅力与杰出贡 献联系在一起的,处处留有齐鲁文化的 深深烙印,齐鲁地区的人物和文化是先 秦兵学思想不断进步、日趋成熟的基本 动力和浓厚氛围,先秦军事思想逻辑嬗 递、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齐鲁文化发挥 重大影响、规范主导方向的历史,齐鲁 文化对中国古典兵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3、在先秦兵学依次递嬗、逐渐升华的四大阶段 中,齐鲁兵学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 号召群伦的作用。 表现为“薪火相传,代有承继 ”延续性。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论语八佾)。可见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文化 上出现断层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十分普遍的, 兵学文化的承继问题同样有这类情况,三晋兵 学、南方兵学都存在着时断时续的现象。但齐 鲁兵学文化却避免了这一点,它始终以勃勃的 生机逐代传授下来,并不断地得以发扬和光大 。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阶段,东夷文化的“尚武”精神 ,是蚩尤所代表的“兵主”传统和孔武有力 的精神风貌 。 时间:起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迄殷周 之际的披着神秘迷信外衣的前理性阶段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古“夷”的写法古“齐”的写法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 昊、蚩尤、少昊、大舜等。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 。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上古时代 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 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 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 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 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 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 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 ,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 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 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 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蚩尤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第二阶段,则周公旦所缔造的礼乐 文明和古司马兵法的“军礼”传统,它们 的大本营均建立在齐鲁大地之上,即所 谓“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 吴、王子能绍而明之”;“自古王者而有 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 ( 史记 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 即以“古代王者司马兵法”为主要载体 ,反映“军法”(也称“军礼”)显著特色的 初始阶段。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这里,姜太公、孙子均为齐地人物 ;吴起是卫国人,“鲁卫之政,兄弟也”, 且吴起本人又深受鲁国文化的熏陶,可 视为鲁国军事文化的代言人;王子即“王 子成甫”,与鲁文化亦有极深厚的渊源关 系。由此可见,古司马法的建立与传受 ,均借助于齐鲁地域文化而展开。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第三阶段,孙武、孙膑、吴起皆是 齐鲁文化的代表者,其兵学著作所反映 的军事思想,毫无疑义为当时乃至整个 古代兵学的主体 。 即以孙子兵法的出现为标志,“ 诡道”原则确立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转折发 展时期。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第四阶段,六韬、管子以 该时期齐鲁兵学典范身份而承担起总结 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 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于中国军事文化 发展厥功居伟,实象征着齐鲁兵文化的 不朽地位与永恒魅力。这一切表明,先 秦军事思想逻辑嬗递、持续发展的过程 ,就是齐鲁文化发挥重大影响、规范主 导方向的历史,齐鲁文化对中国古典兵 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4、兼融博采,注重实用。齐鲁兵学文化的重要 特色之一,是能够因时变化发展,善于博采兼 容,集众之长。应该说,齐文化与鲁文化是有 其不同的特色的,齐文化重在开创和发展,鲁 文化则偏重于继承和吸收,但是就其本质而言 ,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 庸”,非高明无以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不中 庸无以能长期稳定而守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齐鲁文化才以浑然一体的形态著称于世。因 此,从“古代王者司马兵法”到孙子兵法,再 到六韬、吴子,齐鲁兵学文化一直能 根据军事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及时 转型,即从提倡“军礼”,到崇尚“诡诈”,最终进 入总结综合、兵儒兼容,使兵学与时俱进,呈 现新的风貌。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齐地风俗民情对 兵学发展的制约与规范意义。 史记货殖列传说:“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 ,好议论”;汉书地理志也表述了同样的看 法,从而使得当地民众易于“随时而变,因俗而 动”(管子正世)。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是中 国古代兵学的一大传统,齐人“足智”尚谋的地域 文化,对于兵学理论的构建,自然是一种文化 上的内在推动。另外,齐人“阔达”“舒缓”的资性 ,也即国民心理,反映到学术生活中,就是具 有一定的宽容精神,在与外界的接触中,齐人 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并择善而从, 加以必要的改造后为己所用,丰富和发展自己 的主体文化。 三、齐鲁兵学的地域性特征 5、体大思精,影响深远。 明代茅元仪在武备志兵诀评中指出:“前孙 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这不 仅是关于孙子兵法历史地位的正确定位,而 且也完全可以视作是对先秦齐鲁兵学文化价值与 影响的恰当评估。齐鲁兵学在中国古典兵学发展 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可逾越的,它对于后世兵 学理论的健全与嬗变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唐 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 所学,穰苴、孙武是也。”“臣案太公谋八十 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 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 以财穷。”“今世所传兵家流,又分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