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创新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标准创新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标准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作者简介:周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连续多年担任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很多年前,我刚接触语文教育时就在想一个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批评和否定一些东西,比如语 文教育的一些方法,但结果为什么总是否定不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 个字:折腾。 其实, “折腾”背后有一个所谓的先进思想在搞怪,即要改革,要创新。改革与创新固然是对的,但 改革有时候也可能是无知的表现。我一直费解的是,现在许多研究生写论文,选题一般都是“课改背景下 的” ,为什么非要突出“课改背景下”呢?我认为应为“语文教育规律下的”更为妥当,更 为科学。 前不久,张大文语文教育思想教研活动在上海举办。张大文老师致力于语文教学规律研究,在理论与 实践方面,力求使语文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寻求基本规律,探索科学程序,对语文教育有自己的独立见 解。一直以来,语文教育主要关注的是课文语言反映了什么思想,而很少关注这样的思想为什么一定要用 那样的语言来表现。张大文老师就一直站在后者的立场研究和教学语文。我曾经认真听过他一个学期的课, 希望学到他的方法。有一次上课,他说:“我今天不上新课了。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是怎么上的? 先问了什么?后来又问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教学从来不关心高考怎么出题,但只要是他教的班级,每一届都是上海市语文科平均分第一名。其实, 应试也是语文素养之一,只要我们在真教语文,学生就一定能考好。 有时候,我们太想创新、太想改革了。创新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就可能会违背规 律。我觉得,现在更需要的是研究语文教与学的规律,而不是如何创新。创新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标准。 在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规律、了解了语文以后,恐怕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学生语文能力是否提高的问题,不 用担心高考了。 下面我再从评价角度谈谈作文如何求真的问题。 “真”是作文评价的最高标准吗?答案是否定的。 “真” 现在被我们拔得很高,原因是奇缺。其实, “真”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学生作文 的最高标准。人只要“真”就行了吗?例如,有一个老师跟学生讲,读书干什么,就是为了以后赚大钱。 这是真话,但也是浑话。学生读书,是要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有理想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必须是 象牙塔。因此,我们所说的“真” ,恐怕是不能作为评判作文的最高标准。我曾经让学生写作文时只说真 话。有的学生说金钱很重要,这没有问题;有的学生说君子爱财,这也没有问题;但有的学生说金钱是第 一位的,这就不行了。高考是要选拔有良知的准知识分子,如此恶俗的“真”肯定是不合格的。 那么,什么样的“真”是好的?答案是有品位的“真” 。知识分子的“真”就是要有品位的“真” 。比 如,如果有两片面包,我就会用一片来填饱肚子,用另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就是既要有精神追求,又 能够脚踏实地。很多时候作文的“真”绝不是本我的“真” ,而是一种超我的“真” 。当然,这里并非是说 学生作文一定要写得“高大上” 。 然而,实际上学生写作时很少说真话,为什么呢?首先是评价方式的问题。语文老师常教学生这样写 高考作文拿高分:开头几个排比,结尾几个排比,中间几个名人名言。从 2002 年开始,我负责上海高考 语文阅卷工作,当时就明确了一条原则:高考作文提倡说真话,反对伪崇高;提倡朴实,反对华而不实; 鼓励各种文风并存。上述写法在高考中只能属于三类卷以下。在这种导向下,经过多年努力,华美语言加 上空洞内容的高考作文现在上海已经基本见不到了。我要说的是,评价方式是导致学生不说真话的原因之 一,而改变评价方式又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语文高考包括平时的考试,我们应该 坚持正确的导向。 2其次是一线教师的问题。老师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太过保守,认为拿个保险分就够了。我去上海某 名牌大学附中,老师拿出一篇作文让我看怎么样,我说文章还可以。那位老师说,能否告诉我这篇文章够 得上二类卷吗?我说连你们这样的名校都只追求二类卷,我们阅卷时还能看到什么好作文呢?曾经有个学 生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觉得够得上一类卷,但他说老师认为文章太大胆,只给了及格分。尽管评价标准 很开放,但一线教师在批改时还是会把一些好作文过滤掉,可见教师的负面作用对学生作文影响不容小觑。 实际上,这也是评价问题。我单独说是为了强调。 最后是习惯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说假话。这背后也有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我坚决反对作文评价标 准里面的八个字:感情健康,积极向上。这八个字是造成学生说假话的根源。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够看到 社会不好的一面并能够加以批评,这种感情就是健康的。评价标准里还讲到作文思想要深刻,结尾要有升 华。什么才是深刻,这很难评价;结尾的时候要不要升华,能不能升华,也不可一概而论。广西某老师曾 寄给我一篇一位小学生的文章我讨厌的老师 。文中写道:“小学三年级,到现在为止,我的老师 我都讨厌。尤其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上课老是骂我们,说我们说废话。批评我们说话时,他用手敲击着 桌子,把桌上的黑板擦敲得跳了起来,而且他有一句话我一直听不懂,他说你们上课说话我都知道,我看 左面就是看右面。这句话,我至今百思不得一解。 ”我认为这篇文章实际上写得挺好的,因为很有童趣, 很有童真。因此我们提出,高考好作文的标准,其实就是一个字趣。议论文要有理趣,记叙文要有情 趣。 拓展阅读 周宏:为什么要给那些议论文打低分议论文教学的成功,主要不是培养了几个写作能手,而是使大多数同学从无到有,从“无格”到“入 格” ,写出文从字顺、逻辑合理、论证清晰的作文,而这一教学的收效长期以来不如人意。今年,笔者阅读了数千篇高二、高三的学生作文,管中窥豹,归纳了以下几个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问题。当然窥斑未必见全豹,聊供参考。第一,思考肤浅。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在审题正确之后,便以材料所隐含的观点敷衍成文,用大量的例子和搬来的作文套 路,写就一篇貌似议论文的作文,即便其它方面差强人意,也只是一篇证明了材料观点的“正确的废话” 。尽管中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这种训练,但这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作文,恐怕还应该对材料的观点加以批判,在肯定和证明材料观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和丰富,甚至做出否定之文(条件是材料观点确实可以否定,否则为显示自己的创新而一概否定,会走向 偏激之路) 。以 2012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 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材料指向似乎提示学生注意“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大多数学生也敏感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于是对比普通人和天才对微光的不同态度,写出了“相信自己”的作文。倘若不是泛泛而谈自信的意义,而是围绕“抓住微光需要自信”去谈,审题立意均可过关。但是 这种思考只是证明了材料隐含观点的正确,客观上流于肤浅,一般也得不到好评。而有的同学却在批判质疑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设问:这一观点对吗?有什么可以补充吗?进而写出 了以下层次的作文:要有自信但仅此不够,还需要发现微光的眼光坚持不懈研究发扬的恒心扎实的专业基 础;光有这些内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尊重爱护普通人的发现,营造使普通人的微光 变成天才之光的土壤。如此以补充条件、思考原因的思路全面深入的思考材料,当然会成就优秀作文。3可惜,这样的作文少之又少,充斥的是大量泛泛而谈的作文。再以今年普陀区一模作文为例: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 10 年就能够成功,坚持 20 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 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这则材料提供的思考空间较大,题目本身就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抓住关键词“坚持” ,比较两种人的不同结果,围绕“坚持”来分析两种人为何结果截然不同的原 因,作进一步思考,才能得出写作结论。可增加材料未及的“成功者在坚持以外的其它条件和后一种人平 凡无奇的其它原因” 。也可从“如何坚持”入手思考分析两种坚持的本质区别。然而还有思考余地,当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再次辨析材料,会发现它在描述绝大多数人时并没有 用“坚持” ,而是用“做了一辈子”表述。为何不用坚持?绝大多数人一件事做了一辈子等于坚持了一辈 子吗?恐怕其中更多的是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于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便可以确立: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如何坚持,而在于是否坚持。或许有人说这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其实未必。只要在议论文教学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传授思维方式,提供思维路径,使学生逐渐形成完善 的思维模式,再辅之于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其功之成,并非遥遥。但不能到高三才补,把作文教学的正 道当作应试的救命稻草。第二、论证乏力。第一种表现,以例代证。这种“例证法”的特点是三步结构,即“论点例子结论” 。缺少了例证法产生说服力的最重要 条件。也就是例证法该有的第三步:甄别例子内容和作文观点的关系、分析归纳引出结论。如此才可能形 成例子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则仍然会产生歧义,削弱例子的论证力度。试举一例。 “成功需要努力。元朝画家王冕从小放牛时,便立志成为大画家。后来,他不分昼夜地努力,终于成为大 画家。显而易见,努力之于成功意义重大” 。短短一段话,典型的三步结构。然而,漏洞显然。例子可见,王冕的成功,一靠早立志,二靠 “不分昼夜地努力” 。这位同学不加甄别分析,说服力显然大大削弱。读者可以质疑:立志再早,少了后 来的努力何来成功。不妨加上:王冕的成功,固然和他不分昼夜的努力密切相关,但是没有早立志向,努 力也没有了方向。所以,立志是成功基本保障。这一步骤的缺失,其实也源于思维的不严密。写作文时,不对自己的论证质疑一番,不来个主客问答自我辩论,你“显而易见”的结论和例子 未必形成逻辑关系,你的“所以”也可能未必所以。第二种表现,曲解例子。仍以普陀区一模作文为例。“有人这样说:同一件事,坚持做 10 年便能成功,20 年便能创造奇迹。的确,这样的例子举不胜 举,但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用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却依旧平凡无奇,这似乎有所矛盾,而究其根本, 是大多数人在选择坚持时,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托尔斯泰用 10 年时间完成复活 ,马云用近 20 年的时间创造了电子商务阿里巴巴的奇迹,孙中 山用 20 年的努力完成了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的新历史。他们是成功的人,创造奇迹的人,固然,这些成 就来源于坚持、努力,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遇到的机遇密不可分,但探其究竟,他们找到了最适 合自己发展的一条路。是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心肠,马云机智的洞察力与孙中山的革命性让他们走上了自 己的最适合的道路,试想,若让马云去写作,托尔斯泰去革命,孙中山去搞科技,纵使他们被视为天才, 也难逃沦为平凡的下场。 ”该文的第一个不足,在于全文仅仅反复论证了“成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成功的其他条4件缺乏思考。第二个不足是片面理解甚至曲解例子。托尔斯泰的悲天悯人不必然使其成为作家,马云的洞察力也可以使他成为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 “孙中山的革命性让他们走上了自己的最适合的道路”更失之简单片面。而“若让马云去写作,托尔斯泰 去革命,孙中山去搞科技” ,也未必沦为平凡。至于例证法包打天下,为了应试不惜篡改、伪造例子的现象也有渐成风气之虞。第三、思辩机械。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上海作文题的特色之一。但有些学生并不理解思辩的正确含义。以为一分为二,二元对立完全等同于思辩,还以为所有论点都必须一分为二地思考分析。于是,写“诚信”的作文会在结尾说“也不能一味地诚信” ,写“闻过则喜”的作文会加一层“有 时候未必要闻过则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此,到底要不要诚信?是不是该闻过则喜,读罢你的文章我们反而会陷入混沌。思辩的结果不是没有立场,而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