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住青山绿水推进旅游业和谐发展 来源: 2007-12-27 浏览: 363 字体【大 中 小】 安顺市旅游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办 安顺市委政研室联合课题组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安顺市确立了“旅游兴市” 、 “环境立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既保住青山绿水、又促进旅游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和谐旅游之路。一、安顺旅游业发展概况安顺市国土面积 9264 平方公里,人口 265 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39%。安顺旅游资源丰富,是特色旅游景点的高密集地区。全市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12%左右,远高于全省 4.2%、全国 1%的平均水平。全市现有黄果树、龙宫、格凸河 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 3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地级市,并有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 3 个省级、4 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安顺是一座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关岭“红崖天书”世称“千古之谜” ,2000 多年前的汉代合金铜铸古夜郎王印发现于安顺,众多屯堡文化村落散落境内,拥有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以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顺地戏。全市气候宜人,生态保护良好,是长江、珠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的重点区域。丰饶的资源、厚重的文化、良好的生态,加之“黔之腹、滇之喉”的区位优势,使安顺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优越条件。近些年特别是全省首届旅发大会以来,安顺旅游业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走出一条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和谐发展之路。一是旅游经济高速增长,支柱地位日益凸显。自 2002 年安顺市委、市政府确立“旅游兴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以来,以省委、省政府把安顺确定为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举办全省首届旅发大会为契机,树立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旅游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6 年与 2001 年相比,全市接待游客由 125.73万人次增加到 739.05 万人次,增长 4.88 倍,年平均增长 42.5%;实现旅游收入由 3 亿元增加到 37.08 亿元,增长 11.37 倍,年平均增长 65.4%。2004 年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修通,2005 年开始定期举办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2006 年全省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顺召开,这些盛事强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最近三年全市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年平均分别增长 73.5%和 1.21 倍。今年 1 至 10 月,安顺旅游业继续高速增长,全市共接待游客 778.3 万人,实现旅游收入 47.76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8.74%和 42.66%。与此同时,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上升,旅游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03 年的 4.36%上升为 2004 年的 7.18%、2005 年的 10.71%和 2006 年的 29.97%。二是旅游结构不断优化,各类业态与旅游环境日趋和谐。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化综合型转化,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都市旅游等竞相发展。形成了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为龙头的风景名胜区,以屯堡文化为主的人文历史旅游景区,以王若飞故居为主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以平坝天龙屯、西秀区云山屯、关岭木城河、黄果树石头寨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点,以西秀区华泰公司和开发区航空城为主的工业旅游景点,以兴伟旅游城为主的购物休闲游景点等较为完整的旅游景区(点) 体系。黄果树风景区和龙宫风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 5A 级旅游区。关岭木城河、花江大峡谷、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等正在申报国家 3A 级旅游区,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镇宁普里山风景区申报 A 级旅游区等工作正在进行中。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日益健全。随着全市旅游产品的日渐丰富,旅客停留时间也明显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为主转变为二日游、三日游、多日游的多种形式并存。全市各类旅游业态及各种旅游要素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逐步增强,旅游发展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协调。三是旅游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在全市旅游业高速增长的同时,旅游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首先是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接待游客的增长。2002 年至 2006 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增长 11.4 倍,收入增长幅度为游客增长的 2.1 倍;今年 1-10 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42.7%,收入增长速度为游客增长的 2.3 倍。同时,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 “十五”期间,全市从事直接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 1.86 万人,从事间接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 5.73 万人,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农户9748 户,经济收入 7.6 亿元,户均收入 7.8 万元左右,通过旅游脱贫的人数达 5.45 万人。此外,安顺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发展” ,把经贸招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旅游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游客的消费需求,涌现出牛来香、华泰、神康、黔之宝等一批绿色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并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房地产、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安顺旅游和谐发展的成功做法安顺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市情实际,紧跟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遵循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的原则,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推动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1、以创新发展理念为主导,保住青山绿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安顺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但时至世纪之交一直处于粗放式开发、小规模经营、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开发力度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和省份。2002 年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确定了“走进安顺、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旅游新理念、新定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出把安顺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度假休闲地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推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环境立省”战略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安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是安顺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把保护青山绿水的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底色”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市旅游发展模式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化综合型发展,从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旅游服务转变;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连续保持了高增长、跨越式、高效益的发展势头。2、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统筹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任副主任、市直 40 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实施“一把手”工程。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旅游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科学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的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市基本形成以市、县旅游规划为基础的规划管理体系,市级详规覆盖率达 95%以上,各县区详规覆盖率平均达 71%。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安顺培育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的要求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主打生态旅游城市牌,坚持走自然文化组合的生态旅游城市发展之路,编制完成了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 、安顺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贵黄高速公路沿线建筑景观整治规划等系列规划。二是编制完成黄果树、龙宫、格凸河等一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景点详细规划,规定所有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点都必须按照 A 级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平坝黄土桥村、普定讲义村、西秀罗仙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村庄整治规划。四是结合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编制出台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保护规划和保护暂行办法等规程。这一系列科学规划的实施,为推动安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住青山绿水推进旅游业和谐发展 3、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原则,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安顺市把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放在全市旅游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珠江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全市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整治。在景区开发上,始终坚持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制定一系列风景区管理条例,重点对黄果树、龙宫等风景区上游的污染企业和水资源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比 10 年前提高了 16个百分点,黄果树风景区林地已占风景区面积的 50%,核心景区高达 74%。在切实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加强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修复的明代圆通寺和清代安顺县学宫已经开放,对平坝、西秀区屯堡文化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屯堡民居建筑、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建成天龙屯堡旅游区文化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全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实现了相互促进。由于“屯堡文化”的成功开发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平坝县被命名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西秀区云山屯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4、以实施精品战略为重点,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把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精品,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是近几年来安顺旅游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关键。一是着力把黄果树、龙宫、格凸河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为一流的喀斯特自然风光旅游精品。大力深度开发黄果树、龙宫景区,加快开发新景区景点建设,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黄果树石头寨、陡坡塘、神龙洞等新景区建成开放。龙宫风景区贯通了二进龙宫水溶洞,使可供游览的水溶洞长度延伸了三分之一,并形成了连接漩塘景区的双向游览大循环旅游线路;在做好格凸河观光旅游的同时,开展了徒步、攀岩、登山、探险等运动旅游项目。二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安顺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是支撑安顺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元素。近几年来,安顺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收集、发掘和整理工作,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做大文章。充分利用屯堡村寨成片连线、遗存完好、特点突出等特点,开展寻幽访古、屯堡风情、体验民俗等多种旅游活动;充分利用黄果树、格凸河和屯堡文化被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安顺蜡染、铜鼓十二调、安顺地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丰富和深化了安顺旅游的文化内涵。三是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乡村旅游。安顺是全国天然辐射最低的地方,大气成份中每立方米含负氧离子达到 28000 个,在全省 9 个地州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特别适合发展以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形成由平坝天龙、西秀区、镇宁、黄果树石头寨、关岭木城河等组成的众多乡村旅游景区(点)体系,乡村旅游点的旅客接待量已占全市的12.03。2006 年 3 月“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仪式在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举行,标志着安顺乡村旅游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四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等各类旅游。不断加大力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完成王若飞故居修缮工作,使王若飞故居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系列活动,探索把安顺境内的红军长征路线开辟为红色旅游线路。与此同时,工业旅游、科考旅游、绿色旅游等精品网点逐步建成,为安顺旅游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