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兴义中学兴义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学校:学校:_姓名:姓名:_班级:班级:_考号:考号:_一、单选题(每题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3030 题)题)1.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说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 皇权至高无上B. 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 秦律严苛细密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A2.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 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C. 儒家学派的伦理纲常思想D. 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大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权力尚未能高度集中,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表明西周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中“西周规定”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天子” “公国” “侯伯” “子男”是政治等级,没有涉及经济实力,故D 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表明类选择题,该题型是历史高考选择题中的主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现象是“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这反映出等级森严的本质问题。- 2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 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 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以后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这体现了宗法血缘制度是在逐渐瓦解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选官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制度是的瓦解。4. 大英百科全书对封建主义定义为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宜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指A. 西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封建主义的含义是封君对封臣授予土地和保护;封臣效忠封君,并履行赋税徭役等义务,这种封建主义和中国西周的时期的分封制相似,周王对贵族、功臣授土授民成为诸侯,诸侯服从周王统治,并承担各种义务,故 A 项正确。秦朝、隋唐、明清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与题干不符,排除 B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5. 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 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3 -B. 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 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 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强化等级观念,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A 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而不是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排除 B。礼乐制度是强化等级观念,排除 C。题干强调礼乐制度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不是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即可知道答案。6.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7. 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4 -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当吋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晋、卫、宋、鲁、齐、燕等诸侯国,其中卫、宋、鲁、齐、燕都在政治中心东部,正确。图示显示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无法推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晋、卫、宋、鲁、齐、燕等诸侯国的位置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故周文化扩展至黄河中下游,正确。晋、卫、鲁都是姬姓诸侯国,地处中原地区,而燕国则处偏远地区,排除。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 ABD,所以选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意思,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到答案。8. 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 5 -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A. 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 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 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度,说明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度,排除 B。题干强调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没有涉及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排除 C。题干强调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没有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9. 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 ,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A. 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B.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C. 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D.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进行三司会审”说明明朝司法与监督部门的监察进行有机结合,故 D 项正确;最后由皇帝裁负责审核,决,说明不是直接控制,故 A 项错误;监察机构负责审核,并不是没有独立性,故 B 项错误;明朝司法制度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司法特点,不具有近代司法特点,故 C 项错误。10. 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A. 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B. 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 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6 -【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因为皇帝违反规定,宰相没有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宰相是按照原则办事,不是因循守旧,故 A 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 C 项错误;此事并不能说明君权的削弱,故 D 项错误。11. 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 “明经” “明法” “明书” “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A. 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B. 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C. 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D. 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答案】A12.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此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是A. 汉B. 唐C. 宋D. 明【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三司”是在宋代设立而非在汉代、唐代、明代设立,所以本题只有选 C是符合题意的。13. 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 7 -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 (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A. 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B.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C. 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D. 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和“反似贬逐”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汉初中央集权有所强化。所以本题选 B。 “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说“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违背了材料的意思,可排除 A;材料中的“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说明郡县制得以推行,可排除 C;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4. 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 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 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制,尚书省的职权弱化,逐渐退出决策机构,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关,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由此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 项正确。题干涉及政事堂制度的演变,属于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 A。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排除 C。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而没有涉及六部,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5. 北宋建立之后, “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8 -B.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转运使等职将地方财政收入大半运至中央,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A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方财政管理机制,不能体现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代,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财政方面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宋代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除支度给用外悉数送往京师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 ,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从削弱地方的财政权的角度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6. 以下是对明朝内阁首辅一职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 内阁首辅的设置削弱了君主专制B. 内阁首辅一直位居百官之首C. 内阁首辅是中枢机构的决策者D.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答案】D【解析】内阁首辅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个人的信任程度,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阁首辅的设置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君主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首辅并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