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史哲通论唐宋时期的文化思想(一) 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 成熟的鼎盛时期。 在整个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 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 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 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当 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时,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而好探索的 。 威尔斯 (英) 原因:(1)唐代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和繁荣 首先归功于它采取的海纳百川式 的开放政策 。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也表现出了一种前所 未有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和一切皆为可用 的胸襟与气度。这种开放的政策和气度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汲取域外的文明 成果,二是积极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2)科举制度 时间:萌芽于南北朝,创制 于隋朝而健全于唐朝,最后一直 延续到清朝末年 。 代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 制,吸收了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些 积极因素。 唐代的科举制度,一般分为秀 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 明书和明算等科。其他的医、卜 、星、相、琴、棋、书、画均可 登科。 常科又称常举,是由官府组织 和主持的。 常科之外,又有制科。制科考 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评价: 科举考试给那些出身低微人家的子弟提 供了实现参与政治管理的平等机会,大大激 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和追求人生理想的 欲望,这不仅打破了南北朝以来九品中正制 最后实际上由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而且在 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潜抑在社会中下层的创造 智慧和活力。它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二、唐代的文学艺术 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 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宋人洪迈在 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 “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 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 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 则绝不敢如此。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欲要讲诗唐。诗唐者,诗 的唐朝也。”闻一多薛涛(约768832年 ),唐代女诗人,字洪 度。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与著名文学家温庭 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 。 李季兰,原名李李冶,生于 唐玄宗开元初年。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江西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 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送韩揆之江西 与中国诗的历程几乎一致,中国书法在 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 了一个高峰。唐代的书法可以称为中国书法 史上与魏晋并峙的又一高峰。 补充:世界文字中,只有中国文字没有停 留在符号的意义上,而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 值。殷商时代,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铭文文 字开始注意以 美的方式安排结构。西周的钟 鼎文也叫金文,较之甲骨文,点画圆浑,结 构工整 。西周还出现了大篆体,相传为周王 室的太史籀所作 ,又称“籀文”。 秦朝李斯创制了小篆,成为通用的公用书体 。秦末赵高狱吏程邈创制了隶书,书写更为 简便。汉代以隶书为主。书法发展至汉末魏 晋,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笔法内敛、俊 秀飘逸的行书体,被后人称为“书圣”。兰 亭序贴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子王 献之的行草也有不菲的成就。大批追求“为 艺术而艺术”的书法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 法艺术的成熟。怀素的自叙帖唐朝欧阳询 :其楷书法 度严谨,笔力险峻,世 称“唐人楷书第一”,代 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的欧阳询、颜真 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 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 唐朝颜真卿(颜体) :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 开张,世称“颜体”,代 表作颜勤礼碑、 颜氏家庙碑多宝塔 碑祭侄文稿。 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人物画阳冰篆法: 李阳冰(生卒年不 详),唐代文字学家、 书法家。李阳冰在唐代 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 ,圆淳瘦劲,为秦篆一 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 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 有影响。 三、禅宗 禅宗产生的政治环境 唐朝被认为是我国三教并行发展的历史时期。唐太宗李 世民就曾说:“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唐代科举本身就是以儒学为本,所以儒学很快从魏晋以 来式微的状态中恢复了元气。另一方面,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因为与唐朝的统治者一姓,因此道家自然在李唐很受重视。 唐太宗虽然竭力抬高道教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走向一元 论的文化垄断,倒是对佛教也同样报以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除此之外,唐太宗每逢重要的庆典,都要诏令全国大儒和佛 道领袖在朝廷和公共场合进行大规模的公开讨论,从而采用 以上带下的方式在全国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举的局面。也正 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佛教的本土化禅宗。 背景知识:佛教的宗派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 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隋朝开始分宗 立派,最盛行的是天台宗。天台宗是汉传佛 教十三宗之一,发源地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 县国清寺。因其创始人智顗(yi)常驻浙江 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则天时代,除天 台宗依然盛行之外,三论宗、唯识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均已形成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 一,始于菩提达摩,盛 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 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 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 想为:“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 一词的简称,意思是“静虑 ”或“思唯修”。英文一般译为沉思或者冥想。在佛教修行中 ,一般称为禅定或禅观。佛教认为,修禅可以得到解脱,如 涅槃。禅的总类有很多。自菩提达摩创立直指心性、顿修顿 悟为特点的祖师禅以来,禅宗遂成为一派。 注:在早起的佛教理论中,涅槃是一切烦恼的熄灭,这是 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寂静状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 涅槃是一种无生无灭的状态。佛教坚决反对把涅槃理解为死 亡。因为按照佛教的教义,死与再生是联系起来的,死亡不 过是从一个轮回界到另一个轮回界的中转站。而涅槃的特点 ,就是超越生死轮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禅宗的基本观点为:(1)见自性 禅宗认为:“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一切修行的目的与 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慧能)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来性,即名丈 夫、天人、师、佛。” (弘忍) 注:这里所说的本心或叫自性,在佛家的心目中,它清 静无污,超离生灭,能认识清静的自性,自然脱离了苦海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 求,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 佛;自若我佛心,向何 处求佛?(2)顿悟 禅宗把人心佛性化,认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 自性,也即认识本心。所以,这种对于自心的禅悟 不是累世的修行,而应该是一种直指本心的顿悟成 佛。显然,依靠自己的灵性“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 如本性”的豁然开朗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成佛的愿望。 顿悟不需要苦苦修行,而是受到某种机缘的启示, 凭人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瞬间升华,佛也就成了 。 “拈花一笑”和“衣钵 真传”的典故 : “世尊在灵山会上, 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 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 笑。” (3)无念 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它是明白心 性和顿悟的必然延伸。既然每个人的心中都 有佛性,都可成佛,那为什么又不是每个人 都成佛了呢?这是因为自性虽然清静如日月 ,但时有妄念 的浮云遮盖,于是清静的佛性 不能显示出来,所以还需要下一番功夫,赶 走妄念的浮云。 “不休 之休 ”马祖和怀让的故事(4)证实相 禅宗的实相指的是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 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污染的清静的东西 ,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但它隐于现象之后 不生不灭,值得追求。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 东西是禅宗的真正的真实,但一般愚钝者却 不可见,要用般若的慧目,瞬间的灵动方能 洞见,这瞬间的洞见就是顿悟。(5)自由 在后期禅宗那里,自由成了一种境界,悟,只需 要明自性识本心;顿,只是对虚幻的真实的瞬间照 见,而后便是成佛之后的自由,照见自性即可成佛 ,自然不需要称颂佛祖。因此禅宗不仅在照见自性 前不需要苦苦修行,而在照见自性后更不需要执著 。心性还需要进一步解放,顿悟之后的自由是禅宗 的最大特点,于是便有了随缘,有了只要心不离禪 的行无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