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高级中学贵州省福泉市第四高级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年高一上学期 1010 月月考历月月考历史试题史试题1.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 A 项正确。B 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C 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 项没有涉及到上海。2.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记着中世纪占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曰战争C. 中法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一块界碑” 、 “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开始,即鸦片战争,A 正确,排除 BCD。3. 中国人民有着反抗侵略、维护尊严的优良传统。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就爆发在A. 虎门B. 广州C. 新疆D. 台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A 正确。- 2 -4. 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 2100 万银元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广州为商埠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系列不平等条约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赔款英国 2100 万银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即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俄国侵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D;C 项“开放广州为商埠”是 1842 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不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影响5.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主要包括:享有世袭统治权定期贡赋提供军赋提供力役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享有世袭统治权是诸侯的权利,并非义务,排除。定期贡赋、提供军赋、提供力役均是诸侯需要对周王承担的义务,符合题意,故选 D。6.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B.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 -C. 秦汉时期,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D. 唐宋明以来,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早期国家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两种制度都深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故 B 项错误;秦汉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确立,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到明清一直在不断加强,故 D 项正确。7. 秦朝中央政府中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B. 太尉C. 太守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中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故 D 项正确;A 项是协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务;B 项是处理军务;C 项是地方官员。点睛:材料“监察百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 秦朝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后所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 、五岭等地,当时称为“化外之地” ,因人心不稳,由中央直接控制。由此,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度D. 承相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 项属于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丞相制度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C。- 4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9. 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皇帝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皇帝制度,D 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AB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0. 2015 年 2 月 19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之外,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的分析能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1. 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A. 转运使B. 参知政事C. 三司使- 5 -D. 枢密使【答案】D【解析】密使相负责军队管理,尽管他本人不能调动军队,但是一般军队出征的命令是经由皇帝发出之后,经过枢密使掌管的枢密院传达到将领那里的,被称为“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转运使负责财政不负责军事,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参知政事也不执兵政,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也不执兵政,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2. 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更能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作用,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故 D 正确。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依据,故 A 错误。察举制后期也被世家大族控制,故B 错误。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为依据,故 C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3. 如下图所示,汉武帝这一规定A. 使相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使许多皇室宗亲离心离德- 6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土地分裂” ,由此可知这一政策是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B 选项错在“消除”二字;C 选项不是主要目的和影响。点睛:在解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楚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区别,把题目中涉及的问题搞清楚,不要将君主专制问题与中央集权问题混淆。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所以排除 A 选项君主专制问题的干扰,这样对解题有所帮助。14. 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从县的地位高于郡可知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于秦朝,出现于汉朝初期,出现于元朝,故选 C。15. 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中书省草诏B. 门下省执行C. 尚书省审议D. 枢密院军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执掌决策(草诏) 、审议、执行,所以 A 正确,排除 BC;枢密院不属于三省六部制,排除 D。- 7 -16. 以下是对明朝内阁首辅一职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 内阁首辅的设置削弱了君主专制B. 内阁首辅一直位居百官之首C. 内阁首辅是中枢机构的决策者D.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答案】D【解析】内阁首辅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个人的信任程度,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阁首辅的设置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君主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首辅并非一直位居百官之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首辅不是决策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7. 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A. 维护君主利益B. 清除政敌势力C. 保持官场稳定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乾隆帝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均是不同时期根据政治状况采取的维护统治的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利益。材料中的“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直接说明这一问题。故答案为 A 项。BC 项均是服务于君主利益,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8.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A. “中外朝”制B. 内阁制度C. 军机处D. 密折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的- 8 -最为辉煌耀政绩之一,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使官员们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9.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 51 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 ,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 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 61 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 B项正确,A 项是表象;C 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 项。20. 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吏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清代的圣旨应出自于军机处,C 正确。中书省是隋唐和元朝时期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