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活到老,学到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朱熹朱熹朱熹朱熹朱熹朱熹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 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 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 意 含蓄,具有哲理。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观 书 有 感宋 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一 开, 天光云影共 。鉴 徘徊鉴:镜子 开:打开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来 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移动 的意思。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 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 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 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 闪耀晃动。 问 哪得清 ?有源头活水来。渠,相当于“它”,诗中 指方塘。为,因为。句意:要问池塘里的水 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 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水。渠如许 为这首诗以暗喻 的手法,借半亩方 塘明净的形象来比 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 我们,正像源源不 断的活水使池塘变 得如此清澈,人需 要不断读书,不断 汲取新的知识,心 智才能更加开豁、 更加敏锐。观 书 有 感宋 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 影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人的心智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知识、智慧、学问“源头” 比喻 ,“活水” 比喻 。源源不断的活 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 _ _ 。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 使自己变得聪明新的知识书本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 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 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 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 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这正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 试一试,你能填上吗?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 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 )。3、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 斗,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 后悔。这正是( ), ( )。4、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 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 ,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 ( ),( ) 。 选择: u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u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u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u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习题4答案: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 ,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因 为作者以水塘作比喻,正如源源不断的活 水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不断读 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人睿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