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 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 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 。钱钟书先生的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 了不平凡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作导引:这是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题。 该题的“提示语”中,先列举两种植物的格调 ,形象的告诉考生什么是“格调”,然后由物 及人,指出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静”,进 而解说“格调”对人的影响。应该说“提示语”在 帮助考生审题方面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格调”一词虽然常见,但学生对它的把握 只是停留在使用上,而对该词的词汇意义就 不甚了了。同时,说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 静”,也似乎不妥当,这些都无形中又加深了 审题的难度。“格调”一词在词典上的义项有三: (1)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不同作家 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如 :这部影片内容低俗,不高;苏辛词 豪放。(2)指人的风格或品格;风度, 仪态。如:谁爱风流高,共怜时世俭梳 妆。(唐诗纪事秦韬玉)。(3) 风貌,景象。如: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 是一种,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 山)君知否?雨僝云僽,还依旧。 (陈亮点绛唇咏梅月)。“生命的格调”,从语词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 重心在“格调”,“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 “格调”应取第二种 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审美趣 味、人生追求)。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 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学生写作时容易涉及这样一 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 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 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 极、悲观、消极等)。应该说该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 的。值得注意的是,该题写作时学生极易犯两种错误:一 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 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人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 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该题在文体上也没有明显的文体倾向,可以 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成议论文,可 以扣紧什么是“生命的格调”展开议论,也可以论述 如何让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 阐明生命应该具有什么格调。只要观点明确而集中 ,富有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分析精到; 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都可以敷衍成优秀的作文。 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 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 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总之在文体的选择上 考生有着十分充裕的时空。【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内涵富有张力的好题。因为,题中两个关键 词“生命”与“格调”所包含的对象相当丰富,这就给考生以 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材空间。审题的紧要之处,是对题 中“格调”一词的理解。词典中明确了“格调”的两个意项: 一是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二是 指人的风格或品质。结合题中引语,尤其是题中的“人生” 、“一生”、“生命”等字眼,可推知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 人的风格或品质”进行思考。当然,题中“生命”一词涵盖 的范围很广,在人类之外,枯荣的草木、生息的走兽等等 ,都具有“生命”的特征,考生均可将它们诉诸笔端,来揭 示生命的真谛。但不管怎么样,文章都应与人生联系起来 ,以体现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立意时,我们可以抓住引语中“正如性格与命 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这关键句进行 思辨,阐明人的风格或品质与其人生、事业的密切 关系。当然,我们还可从个人“生命的格调”同其实 现的社会价值的联系这方面切入,来分析个人的风 格或品质同社会的密切关系。因为题意较为丰富, 考生容易泛泛而谈,所以必须在明确“生命的格调” 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如“格调”可表 现为坚韧执著、宁静淡泊、高雅别致、张扬激越、 超越进取、真诚向善、节俭朴实、创新敢为等等, 考生可选取其中一点或几点来深刻思考,体悟真理 ,挖掘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参考立意如下: 1.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生命的格 调”不必单一。 2.在浮躁而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 需要“低调”。 3.青年人,如何养成自己生命的格 调。 4.美好的生命格调,需要坚守。1.对“格调”一词理解得不具体、不到位,而导致 观点含混、偏离题旨,行文空洞简单,生硬拼凑的 现象比较常见。如在一些记叙文中,有的考生笔下 的人物的风格或品质不明,有的考生把偶然的行为 等同于人物应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格调”,有的甚至 归结点化的“格调”与文中人物实际的“格调”并不一 致。在议论文中,有的同学竟然将“母爱”作为格调 ,等等。以上种种情况,多为审题时不够审慎造成 的,不能准确把握好“格调”的内涵与外延;选材、 立意,也未考虑所写的文字内容是否在题意的范围 内。对情感浓郁、内涵丰富的文题的审读,具体化 、明确化,仍是写作中应掌握的策略。2.对物象进行描写,却不能与“格调”联系起 来,甚至不能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 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如有的考生写“雪”、“ 岁寒三友”,以及“动物世界”中某些动物,描 写、想象都相当充分、细腻,其中的不少考 生选材角度还是相当独特的,却不能挖掘出 其深层次的独特的生活道理。如此行文,至 多是浅表点题,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 仅在停留把生命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或生存的 本能反应上,不能打动人,启发人。3.对引语中的议论性的观点句,进行扩写; 写散文或议论性文章,角度不明,层次不清 。此种“灾情”尤甚。不少考生仅是人为地编 造一个故事,简单说明引语所点明的观点, 看到这种文章的开头,即可推知下面的情节 ,毫无悬念,毫无新意。内容俗套,观点平 庸。也有很多考生在行文思路上,机械生硬 。很多考生虽然注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考场 作文的结构模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显得呆 板僵化,文气不畅,生动不足。对行文格式 的掌握,我们不仅要注意其“形似”,更要注 意“神合”。4.材料陈旧,仍是难以根治的“顽症”。事例材料 纷纷“撞车”,屈原、司马迁、苏轼等等古代名人总 不断在考生的笔下“复活”,令人读来生厌不已,锁 眉难舒。有不少考生竟然还用题中所涉及的钱钟书 先生大做文章,聊以“救场”。凡此种种,都说明众 多考生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相当贫乏。是的,没 有“源头活水”,怎能笔墨酣畅?同时,还说明一种 情况,有些同学作文时不知变通,一些素材内涵是 相当丰富的,自己以前所写的优秀作文是可以灵活 变化的,这些宝贵的资源,都需要、都可以“一材 多用”、“一文多变”。一、选材独特,精彩表达。春风摇曳着妩媚的尾巴,远远离去。烈日下,紧缩的 眉头一挑,仿佛能溅起星星之火。远处,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衣裤破得包不住沧桑岁 月的小商贩。在十字街口,肩上扛着挂满红色小饰品的竹 竿,但仍笑容满面,那分明是灿烂着阳光的面庞。烈日浸骨,湿透了路人,也照耀着他绚烂多姿甚或朴 实无华的生活的梦想。他袖口一甩,额前的汗水,如雨滂 沱。只是,他的穿着让人想起一棵冬天里能行走的树干, 枯瘦无光。不禁想问,那些捉襟见肘的日子里,他可曾怨 天尤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他是否仍能身处寒冬冰雪 一直苦等花开?当苦苦的等待换来的是路人的视而不见, 那么,所有的“诗意”还依旧吗? 二、深度思考,彰显理性。伍尔芙说:“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于生 命格调而言,这似乎揭示了两个内容,首先,选择 一条道路,然后,充满希望与爱地走下去。选择是一个开始,我们有无数湮没在历史潮流 中的先人给我们留下足够多的经验与教训,然而, 这同时也是一副副枷锁,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于我 们而言,抛却世俗的观念,遵循生命中萌动的梦想 才是最契合的格调。而对于选择之后那最为漫长的 努力的过程,前人的经验大概很有用武之地:做一 个纯粹的人,心无旁骛地走着一条纯粹的路,那就 已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了。 三、善于联想,意象丰富。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可以绽放盛开,也可以含苞守望。盛开,绽放出绚 烂与光华;守望,拒绝了枯萎与零落。荆棘鸟,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它渴望歌唱,它寻找歌唱,它歌尽而亡 。它穷尽一生的力量,只为谱写出华丽的乐章,然后扑向盛大的死亡枯叶蝶 ,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它隐藏美丽,它舍弃美丽,它平凡而终。人们为它 不甘,可我们都不知晓一只蝶的心思,或许它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甘于寂寞与 孤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畏风雪,傲然自若的寒梅,宁愿飘逝在时光中,逐渐没落,了却尘缘,最 终烟消云散,也不愿与百花一起揭开春的面纱。注定是被遗忘的结局,它却宁愿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然而,姹紫嫣红的百花绝不轻易低下高昂 的的头颅隐逸者,如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尘嚣与世俗,呆在只属于自 己的一方净土追求者,如文天祥,一腔热血全献给了祖国。历史因记载了他 的名字而熠熠生辉,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绝唱也烙 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生命这朵千瓣莲花,拒绝了盛放,也就拒绝了枯萎与零落。两种生命的格调 ,你选择盛放还是守望? 【佳作展评】生命的格调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一棵小草,也在用它邈渺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 涵;一只小虫,也在用它卑微的躯体,诠释着生命的灵动 ;一株青藤,也在用它柔韧的枝蔓,蓬勃着攀援的力量。 仰望自然,生命的格调多种多样。而我却要说,“清欢”才 是生命的最为从容的格调。历史让人明智。当余秋雨走近古罗马的斗兽场,其 规模之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令他震撼不已。站在 废墟上,他才会体会到人世间一切权势纷争、金粉豪华都 将云去风散。是的,昔日胜利的欢呼、失败的沮丧都是“ 曾不能以一瞬”,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化为尘土。生命就 应该在淡泊中回归本性,宁静祥和,又间杂一丝淡淡的喜 悦。自然使人回归本真。形色匆匆的现代人,热 衷野外探幽。如果置身于江南悠悠长长的雨巷,脚 踏着缝隙中小草探头而望的青石板,抚摸着湿漉漉 的黛色长墙,尘世的喧嚣了无痕迹。是的,远离纷 扰的尘世的现代人,此时咀嚼的是“宅弄深处,曲 径通幽,不知深是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 有新洞天”的清新淡雅,悉心品味的是“丁香一样结 着愁怨的姑娘”的悠悠情怀。也许,行走在水性灵 秀的江南,倾听着内心深处渐行渐远的絮语,感觉 到的便是生命的清欢吧。这不仅是寻求心灵的宣泄 ,更是在皈依生命原本的格调。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 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是一 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庄子简单地推 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只愿“曳尾于涂中” ;陶渊明远离官场独自清闲,“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便是他内心的写照;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 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摆弄,面对朋友的质疑,她只是 淡淡地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 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古今中外,这些人始终坚守着心灵之树,坚守着心灵的那 方净土,心清如水。一箪一食是清,尝遍安定、温暖、简单;一瓢一勺 是清,品出静谧、自在、平易。寻一片清净,放松心灵, 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这一路, 穿枝拂叶,芳香弥漫,落下的泪却不悲凉。因为,“清欢” 才是生命最从容的格调。生命的格调独自走在林荫小道间,萧瑟的秋风从耳边呼 过,内心却异常柔软。循着熟悉的方向,我仿佛看 见昔日爸爸那扶着我走过的身影,林间秋日的阳光 应该是爸爸在天堂注视我的目光,温软而慈祥。那个夏天,在我的生命里永远定格。记得爸 爸去医院做了个“小手术”后,便日日躺在床上。家 里阴云密布,妈妈紧绷着脸,以往上扬的嘴角总有 淡淡的笑意,现在像是被忧郁锁住了。年幼的我吓 坏了,想问却又不敢问,常常在夜里躲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