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3(必修)教材与教法分析 1、研究背景与目的 2、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2.1框架结构分析 2.2课程内容分析 2.3课程地位分析 3、地理3(必修)教法分析 4、结语一、研究背景与目的v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 ,地理教材 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v 1. 20世纪80年代初 v 2. 90年代中后期 v 3. 进入新世纪 v目的:在系统学习本教材的同时,使广大 师生充分认识到本册教材的重要意义二、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v本册教材共5章10节。以区域科学为理 论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 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 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 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 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等。2.12.1框架结构分析框架结构分析地理3(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章节课程标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 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 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 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 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的应用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 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 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 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 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章节课程目标第二章 区 域生态环 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 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 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 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 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 区 域自然资 源综合开 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 国山西为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 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 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 域经济发 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 东北地区为例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 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 策措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为例 第五章 区 际联系与 区际协调 发展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 国西气东输为例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 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 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从自然到经济从区域内到区域间2.2课程内容分析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对人类的对人类的 影响影响2区域可持区域可持 续发展(续发展( 核心内容核心内容 )3地理信息地理信息 技术的应技术的应 用用2.2.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v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 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活动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 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 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 究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2区域可持续发展v这一部分采用案例方式,注重培养学 生的分析、思考的技能。同时打破了 以往注重全面、系统的观念,给学生 和老师留有较大的空间,便于举一反 三,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师生的创造 力。2.2.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v 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 生地理信息素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v 地理科学诸多关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的要素,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都 可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高 中地理课程中介绍这些内容时,有必要介 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 2.3课程地位分析 2.3.1在高中阶段的地位v“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 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 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 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的综合表 现)与高中地理必修1、2关系v“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 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v “地理1”和“地理2”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 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 理。 v “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 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v 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 ,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 以致用”的过程。 相同点不同点 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 的方式来组织教材 以问题(关注问题 分析问题探讨解决 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 整合教材内容 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设置“活动”等小栏目活 跃教材呈现形式,突出 教学的探究性根据课标要求,在案例的选择 上,实验教材不仅仅关注我国的 区域发展问题,也选用了部分国 外的案例 现行教材重点关注的是我国的 国土整治问题和部分区域发展案 例,而实验教材完全从区域发展 的角度选择典型案例 实验教材在“活动”等栏目的设 计上更加突出设问的层次性和递 进性,更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2.3.2与以往教材对比2.3.3与初中地理课程衔接v初中已经学过区域地理,为什么高中又学 ? v初中的区域知识是基本的、常识性的,原 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v高中阶段从更高层次的人地关系产生的问 题以及区域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及其 原因进行探讨。问题产生 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区域的区 位因素; 问题及其 危害问题的解 决措施; 内容延伸三、地理必修3教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主题主要分析区域或事 例延伸地区或内容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非洲萨赫勒地区;前苏联垦 荒区森林的保护和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能源资源的开发山西省内蒙古东部地区河流的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 俄罗斯伏尔加河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玉米 带;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 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其他 地区的城市化模式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四、结语v不局限于区域知识本身,更要重视方 法与思路的培养 v用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认识问 题 v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 v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LOGO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