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逻辑和语文学习制作人:何晓颖,杨爽,张明艳, 张伶姣,朱睿宇一 .概念本组的探究题目本组的探究题目 :1. 1.举例说明什么是概举例说明什么是概 念念 。 2.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3.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 系。系。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 质属性和分子范围 的思维形式。例如:例如: 四条边都相等 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的四边形叫做正方 形。 体育运动是一种 涉及体力和技巧的 由一套规则或习惯 所约束的活动, 通常具有竞争性手机是可以在 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 端。概念的组成概念的组成 概念(从语言的角度叫词语)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 例: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 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 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一般具有一定 文字形式,如(宪法、刑法、民法等例如例如: :“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 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 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 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 品、电器等等。概念与概念之间 的关系一、全同关系一、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间的 关系。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但内涵却不完 全相同。 -如果用a、b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 那么全同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a 、 b全同关系表明: 所有的a都是b, 同时所有的b都是a。例如:例如: “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个思 维对象,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北京”是从地理位 置、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方面来反映其本质属性 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从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中央政府所在地等方面来反映其本质属性 的。) “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 “长江”与“中国最长的河流”二、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 的外延。 -用图表示如下:b a包含关系表明: 所有a都是b,但有的b是a, 有的b不是a。例如: “监狱”与“中国监狱” “法律”与“未成年人保护法” “学生”与“中学生”三、交叉关系三、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外延部分 重合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 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用图表示如下:ab交叉关系表明: 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 同时,有的b是a, 有的b不是a。例如:例如: “学生”与“共青团员” “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 人不是共青团员; “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学生,有一部分 人不是学生。 “教师”与“先进工作者” “教师”中有一部分人是先进工作者,有一部分 人不是先进工作者; “先进工作者”中有一部分人是教师,有一部分 人不是教师。四、矛盾关系四、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 概念的外延是不重合的,它们的外延 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 用图表示如下: bac矛盾关系表明: 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 a; 所有a是c,所有b是c, 并且所有a加所有b等于c 。例如 “战争”与“和平” “真理”与“谬误”五、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外延一点也不重 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共同属概念外延的 两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 用图表示如下: ab c矛盾关系表明: 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a ; 所有a是c,所有b是c, 并且所有a加所有b小于c 。“黑”与“白”“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 义国家” “中学生”与“大学生”例如:例如:矛盾关系矛盾关系 与与 反对关系反对关系 的区别: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 ”包括了“国家”的全部外延。没有 、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国家存在;而“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就不排除第三种国家存在,世界上就 存在着一些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 义的国家。二 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 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 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 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 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 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 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 。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 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 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 式也是多样化的。理解命题的特点(1)我们看下列语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 子哪些是命题? 这里的语句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 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是 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 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 达命题。语句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 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 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有所描述并且 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 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 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 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 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 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 ,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 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三.推理 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 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 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提是作 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 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 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 常项。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 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 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 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 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 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 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 两个判断组成。三段论推理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大前 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 项的前提。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思考: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 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 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 论智断孩子。 1.一个孩子死了,现在只有一个孩子 。2.一位母亲偷走了存活的一个孩子。3.抚养孩子的那个母亲是小偷,孩子 应判给另一个母亲. 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 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 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 、左右为难的境地。 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 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 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 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 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 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 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 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 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 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 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 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四.逻辑规律(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 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 ,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 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 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 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 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 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 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 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 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 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 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 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 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 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 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 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 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 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 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 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 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 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3)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 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 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 ,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 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 ,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 ,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 真不好解释。”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 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 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 误。学习提示 病句中的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 不明”“自相矛盾”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所设置 的干扰题项所出现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 ”“绝对化 ”等,多数属于逻辑概念 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 病句中的“句式杂糅”“介词(关联词)的滥用、 误用” “否定不当”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的“因 果颠倒”“已然未然”“偶然或然”等,则多数属 于逻辑命题与推理不当或不明确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最后一题、科技文阅读试 题等,常常可用逻辑规律推理出需要的答案; 而作文则需遵循同一律,做到话题和主题始终 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偏题或离题的情况。关联词语的运用与推理的逻辑性推理要有逻辑性,首先要注意遵守逻辑规律:同 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分理由律,遵守各种推 理的规则;其次要注意表达推理的句子之间的关联 词语的正确运用。推理是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来表达的。 语言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把本无推理 关系的语句硬连在一起,构成错误的推理。在辩论 中,如果推理不正确,论证就没有说服力,不能以 理服人。例:1.他的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2.如果我重视了语文,数学成绩就会下降。3.他没有评上先进,所以他肯定是个落后分子。4.金属都能导电,所以导电的肯定是金属。推理的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好的都是北京人” 不对,因此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属强加条件关系。“先进”和“落后”之外还有“中等”一类,选 言前提虚假。“金属”和“导电的”二者外延不同,“导电的” 不一定是金属,不能把二者重叠。推理中所用的关联词语经常是“因为所以”,“由于 因此”等,即使没有关联词也是因果关系的意合法 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将原因和目的相混的错句。 如: 1.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的同歹徒搏斗。2.本来今天要去听课,现在为了以别的事没有去成。例1是目的句,应用“为了”。例2是原因句,因应用“因 为”。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