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开放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积极心态主动迎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院长 严振2008 年 7 月 10 日到 13 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正式采用新指标体系评估的高职院校,迎来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主任杨应崧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专家组根据前期挂网的学院自评报告和基本运行状态平台数据,通过听取院长汇报、深度访谈、专业剖析、说课、查阅资料等形式,重点考察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等情况。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学院虽然脱胎于中等职业学校,但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注重内涵积累,利用与行业共生共荣的天然成长过程,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新形式,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领导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教育部 16 号文件精神和学院的发展特点相结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作风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凝聚了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发展有内涵,办学有特色,领导有威信,组织有人气,改革有深度,育人有成效,未来有希望” 。评估专家组对学院的高度评价,认可了学院几年来的内涵建设工作,肯定了学院“主动迎评,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工作思路,更加坚定了学院不断深化改革,探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开放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信念。这一评价集中体现了全院教职员工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是大家以评估为动力,凭着“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不断破除思想障碍突破办学瓶颈,在艰苦办学环境中脚踏实地工作,开创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初创期学院迎难而上,制定“主动迎评,评建结合”的迎评建设思路学院隶属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监督管理局,前身是 1965 年创建的广东省中药材学校。1999 年学院开办高职教育之初,只有一百三十多亩校园面积,两幢设施陈旧的教学楼;百余位专任教师中只有近二十位是中等教育高级讲师,大部分是走出大学校门后直接进学院当教师,根本没有行业一线实践经历;高职招生挂靠在其他高职院校,四个专业共有五百多名学生;实验实训设备基本只能满足单元实践教学需要,不能开设复合度较高的综合实训;二级管理管理框架尚未搭建,全院的教学运行、师资、学籍考务管理完全依靠教务科手工操作,各种办学资源全部由院级管理机构调配。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也还难以跳出中等教育的窠臼。学校管理层对于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能、办学规律、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和特点等也不是很明晰。教师们大多习惯了沿袭老中专时期教学方法,依靠一本教科书,传授着“确定”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较少教师能够关注相关行业的技术革新动态和教学研究改革,学校也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自觉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资源、管理、办学思想三大瓶颈束缚着学院的发展,学院就像初春黎明前宁静的森林,虽然充满生机却等待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唤醒。2003 年学校经教育部审批备案正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4 年开始独立招收高职生。同年,教发2004号文件详细规定了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启动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按照文件的要求,学院本可以到 2009 年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但是被动等待无助于学院的内涵建设,2005 年,学院决定申请 2008 年评估,并提前三年启动迎评工作,把评估的管理理念融入学院的日常内涵建设,将评估指标的要求作为学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借国家宏观教育管理的强大力量,全面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改革。二、厂中有校,校中有厂,走校、政、企合作开放办学之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资源保障,征地首先成为院领导的中心工作之一。学院地处广州中心天河区,发展用地极其紧张,虽然主管部门了解学院的困难,但是市内各种高校几十所,不缺土地的几乎没有。学院征地的规划由于市政规划、土地转让金额、土地的分布区域等因素变化几次调整。2006 年下半年,距离学院申请评估的时间已只有两年,学院征地前景依然不明朗。但是学院坚信“等、靠、要”不是办法,只有按照既定的建设和迎评目标,主动开拓道路,才能突破发展瓶颈。教育部 16 号文件的下发,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了新思路,它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而且从方法上对高职院校办学作了具体指导。 “开放办学”作为文件的核心启发我们不再局限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地” ,而且开始积极探求其他途径寻找“可以使用的空间” 。2007 年学院与所在地天河区龙洞村政府合作,在学院旁边租用了六十五亩土地,由龙洞村出资建设了可以容纳八千学生住宿的生活区。生活区建筑一楼全部设计为架空层,开发了学生文体活动区和餐饮区。学院又将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容技术实训室、电器维修实训室、模拟药店设在这一区域,使得学生的生活用房、实践教学用房等紧张问题得到一定缓解。2007 年,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介绍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的丰硕建设成果,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于 16 号文件精神的思考。16 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过去学院苦于空间有限“无巢引凤” ,只能与两个校办药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人员往来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其余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多停留在接收实习生等较浅的层面。然而示范性院校的建设经验说明,我们不能只从文字表层意思来理解 16 号文件的“内涵” ,而且应透过“内涵”看“精神” 。应该说,16 文件本身即是创新典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指出开放办学的具体路径,更反映了教育工作者所应葆有的开放心态,只要确实符合学院办学需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敢于在合作的具体形式上突破。自己没有空间“筑巢” ,我们就“采枝衔泥”把“巢”建在企业。2007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努力争取到主管部门支持,先后通过租赁、注资、参股等形式,与广东岭南制药厂、与扬子江药业、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等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在企业建起了双方共享的培训中心、研发检测中心、药物制剂生产型实训基地等,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触角延伸至企业内部,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校、政、企合作的开放办学格局。事实证明,思路的转变疏通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创新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前基本办学条件核查中得到认可,成为修订广东省评估实施细则条目的重要依据。三、校厂交替,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向纵深发展16 号文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点也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过程。过去学院的“开放性”多是单向的,即学校积极向企业开放,但企业由于技术保护、生产安全(特别是我院面向的主要是医药、食品行业)等众多原因,多数只能在实习环节把非关键岗位对学校开放。然而,随着学院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深入,学校和企业逐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也向纵深发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才得以落实。2004 年至今,包括珠海联邦制药、大参林连锁药店等十多家知名公司与我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通过企业人员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指导参观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即逐步形成职业归属感,树立了较明确的发展目标。200 位多订单班毕业生走进这些公司,获得较高评价。2005 年开始,学院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与管理专业就和阳江喜之郎果冻生产基地牵手,根据生产周期安排每年个月入厂实训学期,部分学生三年级再进厂实习。校厂交替学习的人才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让其切身感受了行业规范,初步培养了职业规划意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整体提高有很大益处。校办药厂则经常接待各专业学生的参观、实习,还支持校内教师的实践锻炼和企业工程师入校教学。合作的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还多是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企业在不影响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配合学校完成教学,学校虽然“主动”但是不能“决策” 。采用租赁、注资、合股等新合作形式后,学校对于企业参与具有了一定决定权,也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直接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2007 年上半年,扬子江药业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在学院 06 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开设订单班。下半年,学院与其签订培训中心和制药车间共建协议后,即派驻教师直接参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解决生产工艺问题,讨论企业生产发展规划等。企业尝到了与学校共生共荣的甜头,也派技术人员直接在厂内指导订单班学生,并提出其中 16 名学生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即作为储备技术员提前入厂参与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讨论后,将订单班专业培养方案重新调整,教师在学生工余时间去企业和厂内师傅一起授课,教材引入了企业培训内容,考核融入企业实践要求。两个月后,16 名同学全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其中名由于表现突出直接送扬子江药业总部接受高级培训,职业生涯有了良好开端。过去难以实现的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的改革突破,由于校企深度融合顺利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突出实践特点,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更加符合职业要求。学生也“在工作中培养,在培养中成长” ,整体职业素养获得较快提升。 四、信息平台,工作档案,完善知识管理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评估新老两套指标体系都非常注重学校教学管理的组织、制度、运行规范。特别是 2008 年公布的新体系以知识管理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逐步走上“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 ,而这正是由中职升格高职院校的软肋。学院虽然从 2004 年就着手进行机构改革,形成院系两个管理层级,但是学院整体的制度构建还比较欠缺, “系”这一层级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难以行使独立的管理职能, “院虚系实,两级管理”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院级管理本身也必须克服管理制度不成体系、工作靠临时文件推动、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2006 年起,学院首先梳理教学管理办法,按照每学年正常教学运行秩序编制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手册 ,明确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保证各系部主任和教务秘书能够了解基本管理内容,为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组织基础。2007 年,评建办和法规办组织专人将学院所有管理文件分类整理成册,删除其中重复、矛盾的条目,按照教育部 16 号文件精神和评估的指导思想增补、调整了部分内容,使得学院的管理制度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学院还配套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重新确认了岗位工作职责和编制系列,疏通了辅导员和教务秘书发展通道,稳定了基层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这些措施构成一个规范管理系统,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但这些只是评估的初级阶段要求,评估的更高要求是形成一种机制,促使组织可以持续推进管理变革实现自我更新。新评估指标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示范。新体系的重要特点就是以知识管理理念为核心,借鉴了人类学研究方法,推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平台 ,以原始真实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学校的基本运行状态,结合专家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法,探究表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院校自身整改,专家再次回访整改成效。工作过程构成一个“评估反馈改进评估”的闭环,不断促进组织经验积累,推动组织成长。2007 年底,学院认真学习了新指标草案后,决定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采用新指标体系评估。第一步工作,就是抛却了过去分解评估指标体系, “做出”汗牛充栋的“评估材料”的做法,采用“工作建档”方式,将平时学院内涵建设形成纸本信息都分类保留下来,按照大类归成工作档案。到 07-08 学年春夏学期结束,学院教学单位共形成个大类、66 个小类、超过百个项目的档案。各个职能部门也根据工作内容自建档案。工作建档帮助各个部门构建了管理工作框架,同时便于新进教师和管理人员迅速熟悉工作。它和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平台一起,构成了学院知识管理系统的原始信息基础,可以说是学院逐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