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片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南片:七中、八十六中、八十二中、十八中、十七中教师:郭秀捷、丁晓玲、雷静、李金双、徐汉 杰、任彬、刘宇玲。片长:郭秀捷中片:育源中学、满族中学、一四三中学教师:从金伟、周宁、贺欣荣、任莹、袁绍霞满族 片长:从金伟北片:实验中学、一六五中学、九十中学、四十七中学、四十八中学教师:实验、赵明、刘立红、孙中岳、陈家鼐、张勇、胡印华。片长:赵明时间:10月9日、23日11月6日、20日12月4日上午8:30-10:30 地点:南片:七中中片:育源(94中)北片:165中学骡子能繁殖后代吗?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马和驴交配,生出来 的后代叫骡子。如果是雌马和雄驴交配,生出来的 叫马骡;雄马和雌驴交配,生出来的叫驴骡。驴骡 耳朵较小,尾巴比较浓密。比较起来,雄驴和雌马 的成功率较高,所以大部分骡子是马骡。而雄马和 雌驴的成功率较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地 使驴子怀孕。雄骡子和大部分雌骡子生出来是没有 生殖能力。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染色体不能成对( 63条染色体,31条来自驴,32条来自马,因为驴 有62条染色体,马有6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无 法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但是,生物世界总有一些例外情况。在极少的 情况下,雌骡子是可以生出后代的。真正从遗传学 上证明骡子繁殖后代的事例,目前只有五六例,我 所知道的有,1984和2002年,在摩洛哥发生两例 ;1985年在美国,1988年在中国各一例。比较轰 动的是2002年摩洛哥的一例。此事发生在摩洛哥 的一个遥远的小村子。一个年老的妇女,是这个骡 子母亲的主人。据她说,她根本就不知道骡子怀孕 了,就在骡子分娩的当天,她还骑着她走了四十里 路去赶集。这匹骡子所生的小驹子,长得又像小骡 子,又像小驴子,但又不完全像。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本章的要求: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第八个一级主 题“生物的多样性”中对本章的内容具体要求是: 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中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动物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两节内容属于概括性较强的知识。 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采用了提供分析素材, 引导学生探究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 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本章主要是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概括动 物的作用,这也是突出“人与生物圈”教材编写思路 ,对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具有重要的 意义。教材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的编写 ,主要设计了两方面的活动:一是让学生从调查活 动人手,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让学 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了解动物在科学技术和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教材进行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提 高教材的可读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以问 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材的正文和练习题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具有 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 的作用的正文资料分析中,以剪报插图的形式 提出了“重庆古城急需5000条蛇、2万只麻雀、 20万只青蛙”的问题;在关于保护中华鲟的习题 中,配以网页页面提出上网查询有关信息的建议 ;在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技能训 练中,设置了收集资料的活动,等等。这些内容 不仅直接给学生传递了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问 接地向学生传播了获取信息的渠道,鼓励学生通 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 一、本节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 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二、教学建议:教学活动最好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盲目活动 对动物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客观事实为基础, 组织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信息,写出相关生 物形成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而分析生态系统中 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理解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解维系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平衡发展的基本 原理;学会从维护人和生物圈持续发展的观点, 来认识动物对人类的利与害。关于动物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从 生理功能上来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此部 分内容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首先引导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和七年级(下册)有关人体代谢的相关知识,然 后引导学生以含碳物质为例,归纳总结物质在生 物圈中的转化途径(如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动 物是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 关于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是以 图代文的形式叙述了几个典型的实例,教师要引导 学生联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被子植物的一 生的相关知识解读图片,描述动物行为对其他生 物生存与繁衍的影响。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此方面的实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讨论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对 现象的认识和描述,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 之间形成的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生物与环 境长期进化的结果。如果人类盲目的破坏这种关系 ,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课时) 一、教学重点:1、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 、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建议本节是以学生调查活动导入课题的,其目的是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对调查的内容没有给以 具体的规定,而是以模拟调查的形式做了重点提示 ,其意图也是增加实践活动的自主性。教师组织活 动时应帮助学生做好调查计划,调查的内容不要限 于动物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 调查动物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决策的意识。有关“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这 两部分内容均涉及到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时, 可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引导学生充 分理解资料中传递的信息。例如,有关“动物与生 物反应器”的资料,其传递的直接信息是生物技术 带来的产品,生物科学原理在生产中的作用;间 接信息是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两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勤于学习的思想情感。 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技能训练和习题中的 开放性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收集信息和处 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题研讨的形式, 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学应用与发 展的信息,如了解动物与仿生在社会生产和国防 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收集保护中华 鲟的进展情况;调查与生物反应器有关的营养性 和药物性的食品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第五单元 第四、五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和细菌和真菌在 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两个一级主题。即“八、生物的多样性 中”,“九、生物技术中”,中对本章的内容具体要 求是:八、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 ,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 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 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 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 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 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 、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 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九、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 生活和社会发展。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 代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 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 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 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 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本章编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认识细菌和真菌 入手,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通过编者这样的设计,有关细菌和真 菌的知识与生物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呈现基础知识时,教材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 而是精选了17幅彩图与知识内容相配合,引导学生 观察、思考与探究。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就是由学生 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教材着 重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 菌和真菌的利用。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真菌与食品的 制作、保存”、“细菌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教材内 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 需要。探究活动安排在这两章中,共有五节内容 ,编者设计了1个探究、1个演示实验、2个课 外实践、2个技能训练、5个观察与思考共13项 探究活动。除了2个制作和2个课外实践活动要 在课下完成外,其余的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 的。也就是说,在第四、五章的学习中,学生 要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来获得有关细 菌、真菌的知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生物 技术,体验探究的过程,认同生物科学研究的 社会价值。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时 一、教学重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 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 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 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通过一系列设问: 人为什么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生病呢?蘑菇、银耳 是什么生物?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 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等等, 导入新课。倡导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于细 菌和真菌并不陌生,但是要让他们说出细菌和真菌 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哪儿,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 此,在第四章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 认识细菌和真菌,了解到它们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 中的。第四章 第二节 细 菌 1课时 一、教学重点: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二、教学建议:教师在课前应该时查阅有关细菌发现的详细过 程,加深对科学家工作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准备更丰 富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 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 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 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 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观察彩图和阅读书上的“观察与思考”,并注意引导 学生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 、归纳、概括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描述出细 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 细菌营养方式进行的推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演示细菌的生殖过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 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 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 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 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 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第三节 真 菌 1课时 一、教学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 菇的营养方式。 二、教学建议: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 知识,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 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 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 菌以及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