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一、20世纪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音乐课乐课 程和教材 基于传统音乐价值和永恒主义课程观念 的音乐教材 此类音乐教材以“朱利亚音乐文库”为 代表朱利亚音乐文库 是“耶鲁音乐教育讲习班”(Yale Seminar on Music Education)发起的产物 。1963年,在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下,在 耶鲁大学召开的音乐教育讲习班认为, 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没有涵 盖音乐历史上的经典内容,选材缺乏艺 术和技术价值,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力 和成就期待过低。 耶鲁讲习班发起朱利亚音乐文库计划, 由朱利亚音乐学院的文献专家加加尼牵 头,精选了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时 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 、当代和民族民间七类音乐内容,共230 首作品,编成九集教材,由峡谷出版社 (Canyon Press)出版,供美国基础教育 使用。 由于耶鲁讲习班的31位与会者多为音乐 家和音乐学者,音乐教育的代表微弱, 同时,美国音乐教育的最大组织音乐教 育者全国大会(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MENC)被拒之门外,所以 ,该教材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音乐教 育界甚至发起抵制使用该教材的舆论和 行动。 朱利亚音乐文库是音乐学者立足于传统 音乐价值观,对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内容 的一次经典作品的选编工程。然而,这 项工程的教育学思想基础,实质上受到 永恒主义课程观的左右。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在当代的影响,主要是赫钦斯(R. Hutchins)的人性观和知识观,认为人是“理性 及道德的存在物”,而“永恒学科”和“理智 遗产”,或说具有普遍真理的知识,价值是最 高的。永恒主义教育者对美国乃至当今世界在 教育内容方面影响最大的,是赫钦斯和阿德勒 (M. Adler)等人在芝加哥大学和圣约翰学院实施 的名著教育计划,选编自古以来对人类思想做 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流派的论著,作为主要教 材。 朱利亚音乐文库对音乐流派和作品的选择,明 显体现着永恒主义教育对名著的崇尚。所选七 类音乐体裁在内容上固然健康,体现了对经典 文化遗产的重视,尤其可贵的是纳入了民族民 间音乐。但是,这个立足于传统音乐专家观念 的曲库,在处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儿童价值的 关系方面,其取向是坚决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 位,并不一定充分顾及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青少年文化运动 更为冲突。今天看来,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 课程思想与音乐教育改革要求尊重儿童的兴趣 、意志和发展需求的观念之间难免存在矛盾。二、基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和 螺旋型课程方式的音乐课程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 典型地体现了结构主 义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的编写方式。 1965年,由美国艺术与人文基金资助,美国音 乐教育界在曼哈顿维尔学院进行音乐课程研究 ,产生了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该项目历 时五年,至70年代制定出小学到中学的课程方 案。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布鲁 纳的学科结构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编写原则 。 伍兹霍尔会议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布鲁 纳在总结该会精神的名著教育过程 (1960年)中,系统阐述了结构主义的 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编写方法。针对 美国在冷战中争夺教育优势的需要,他 提出了“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智力上 诚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 童”的假设。这个主张的基本前提,是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 他认为,学科尤其是科学和数学,存在某种由 若干基本概念或原理组成的学科结构,而课程 编写的原则,须采用螺旋方式对学科材料给予 组织,并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把不同水平的 学科知识系统、分层安排在不同水平的“螺旋 ”上。这个理念的要点在于,一门学科的知识 既可以保证学习的有序性,又可以使每一水平 的学习在学科结构上保证完整性和系统性。 关于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对学习的意义,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的论证有四点 1、“理解精髓(fundamentals,即组成学科结构 的基本概念、原理或要素)使学科的学习更加全 面”; 2、学科的细节“如果不被置于结构化的形态 (pattern),会被很快遗忘”; 3、“基本原理和观念的理解,是通向充分的 迁移训练的主要途径;” 4、“教学中强调结构和原理能够缩短 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鸿沟。” 时隔17年,布鲁纳在教育过程1977年再版 前言中,对学科结构的学习理论仍持肯定的态 度:“认为任何学习领域都具有一种导出性结 构(derivational structure)的这种观念和方式,是 精明的。例如,在某一门科学中,人在处理广 泛和大量的具体知识时,大脑里保留的并不是 很多。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新的观念,它是 柏拉图主义的核心。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 许多进步,都是建立在某种法则和范式的发展 基础上,并从中导出具体知识的。”为此,他 提出:“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基本的原则、潜在 的公理和普遍的命题。” 布鲁纳强调,基于学科结构的课程,实 施的关键是螺旋型的课程方式。他论证 道,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螺旋型 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思维方式,便于从学 习者的起点出发,便于对已有的知识给 予组织。他的意思是,学习者能够形成 对学科结构的完整把握,同时,学习的 每一进程容易符合自己的水平起点和顺 序。 除了学科结构和螺旋型课程,布鲁纳还 提出了直觉思维、学习动机、发现学习 法以及学习的准备等重要见解。显而易 见,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法充分蕴含着 科学家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最为核心的思 维品质和行为特点。布鲁纳的思想直接指导了曼哈顿 维尔音乐课程的编写。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音乐的 学科结构由曲式、音高、节奏、和声型 、力度和音色等基本要素组成,按照概 念复杂程度的增长,由16层螺旋构成课 程的基本内容框架。在为三年级后的音 乐教学设计的音乐课程指南中,这16层 发展水平构成了音乐概念教学的系统而 有序的计划。 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曼哈顿 维尔音乐课程这样强调 1、概念学习,通过体验、表演、欣赏和评价 等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对组成音乐学科结构 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关系的整体认知。 2、以音乐家的身份并通过音乐生活的典型音 乐行为参与音乐的学习方式,特别重视发现式 的学习,认为发现学习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 3、音乐的普遍概念和特殊文化概念并重,较 好地处理了文化差异问题。 4、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主 体作用给予相应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设计 和支持。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是音乐教育应用学 科结构学习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的典范。 合理之处在于音乐认知结构的完整性和音乐学 习过程的有序性,这种音乐课程的目标总体来 说是学科本位的。另外,概念学习也是该课程 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认知对事物的关键属性的 把握,音乐概念的习得,对实现完整的音乐素 质以及在形上层面认识和把握音乐无疑是十分 有益的。当然,恰当处理音乐的亲身参与、体 验和音乐概念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实 施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三、基于当代音乐内容以及多 样化音乐活动形态的音乐课程 此类音乐课程的代表,是1959年至1973 年美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另一大动作,由 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青年作曲家计 划”、“当代音乐计划”,以及该项目 后续的“综合音乐素质计划”。计划产生的成果 不仅限于音乐教材,重要的是音乐教育 在内容导向和教学活动形态方面的观念 转变。 当代音乐计划的发起 首先是针对美国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内容 忽视当代音乐而发的,这是福特基金会 对当时美国音乐教育状况的主要调研结 论。在该基金会资助下,一批青年作曲 家深入学校,以“驻校艺术家”的身份 直面中小学生,介绍当代音乐创作的观 念和过程,并为中小学生创作音乐作品 该项目后续的综合音乐素质计划,是在 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介入后产生的。 “综合音乐素质”(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的实际意思和要点,旨在 克服音乐学习形态的片面性,如单一的 表演或欣赏活动,提倡发展全面的、广 泛的音乐修养,通过全面的音乐活动, 如表演、听赏、分析、创造等,追求音 乐素质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上述计划中产生的两条经验 1、是专业音乐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积极 干预 2、是音乐课程和教材的内容更新和音乐 学习领域的扩展。四、基于绝对表情主义审美观的 音乐课程和教材 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苏空间竞赛导致了美国 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在当时美国的地 位,并不像笔者见到的一些文献所描述的那样 乐观。在那场特别重视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的 改革中,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面临更多的是挑 战而不是扶持。两个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国 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当然要依赖科技教育,而不 会首先想到音乐教育,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也 是当时的事实。为了提升音乐在学校教育的地 位,美国音乐教育界把音乐教育的论证拓展到 具备更为广义价值的范围。 发展 比奈雷默、阿兰布里顿、查理士伦哈德 、阿卜拉罕姆施瓦德隆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 后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要求扩大音乐教 育的内涵。1970年,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 出版,音乐审美教育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 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雷 默还领导了中西部教育实验基地等音乐审美课 程的改革。其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 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对音乐审美原则 的感知和领悟。雷默倡导“绝对表情主义”的哲 学观点 艺术教育不但是独特的,而且是所有儿童必需 的。根据绝对表情主义的观点,一部音乐作 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作品的内部;由音乐所唤起 的表情的和情绪的意义之存在,无须涉及音 乐之外的概念、行动和人类情绪状态。这种 观点强调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及其内部的各 种关系,足以激发欣赏者的感情和情绪。音 乐的特定形式所载意义的社会语境和意义产 生的社会语境,不是主要的关注对象。 进一步的影响 雷默的观点后来形成了美国音乐审美教 育最为流行的口号:“发展对事物的审 美质量的敏感性。”美国的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立足于音乐学科的本体形式和内容的。尽管 他们强调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学习,洞察音乐与 审美原理之间的关系,发展这种洞察力或说敏 感性,但在维护音乐作为一门有学术价值的学 科的独立性方面,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音乐教 育界从未让步。当然,雷默倡导的审美概念和 过程,有可借鉴之处。例如,引导学生领悟音 乐中的统一与变化等审美原则,对发展学生广 义的审美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情感之间的关 系,是具有相当大的益处的,这也是美育追求 的一种共同的境界。 英文中的“审美教育”与中文的 “审美教育”的不同 中文的“审美教育”所指虽然比较模糊,但起 码可以因人而异对“美”给予通俗、明了的理 解,因为中文的“美”的字义毕竟明显。而英 文的“审美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在美国的众多音乐教师那里是相当费解的。最 近,笔者在明尼苏达大学保罗哈克教授寄来 的他实施的一项审美词义理解研究中看到,实 际上普通美国人对这个词的理解,与音乐教育 哲学家头脑中的意义相距甚远。难怪有的美国 音乐教师发牢骚:“教音乐就够忙的了,哪有 时间教Aesthetics?”诸如此类的舆论,足以 使我们猜度当时美国“审美教育”的实际状况 。五、基于音乐学习理论专项研 究的音乐教材 由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埃德 温戈登主编,用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 即时投入(Jump Right In),是美国 唯一在音乐学习顺序专项研究基础上研 制的音乐教材。该教材几经修订,从20 世纪70年代沿用至今。Edwin E. Gordon noted teacher, lecturer, author, and researcher i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mus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