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四讲 需要、动机与 人际交往 教育科学系 李国强一、交往动机的源泉:需要(一)需要的内涵与种类1需要的内涵: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在人脑的 反映,它是一个人产生定向的心理活动和行 为的基本动力。人降世于人间,求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但是,作为一个具有高级意识的人来说, 他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而活着,而是要通 过自身的劳动和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人生的 社会价值,因此,人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高级的精神需要。2.需要的分类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文化需 要(社会性需要)自然需要起源于种系的生物需要,有机 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满足 体内的各种生理需要,包括吃、喝、运 动、睡眠以及性的需要。文化需要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所特有的 高级需要,包括学习、求知、艺术欣赏 和社会道德的需要。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 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既包括自然需要,也包括文化需要 ,物质需要是人的活动对物质文明产品的依 赖性,如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对工 具的需要等等。精神需要是表现个人意识对社会意识的依赖 性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对意识产品和精神文 化产品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习的 需要,这是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 和社会规律的内部动力;对美的需要,使人 努力去美化自己的生活;追求社会价值和尊 重的需要,使人在交往中不断的调节自己的 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属 于精神需要范畴。(二)需要的层次性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论 (1)需要的层次结构马斯洛把人的需 要分为五个层次或七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如结识朋友、友谊与 爱情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如对名誉、地位、威信和 社会评价等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对充分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实现理想、获得成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实现的, 高一级的需要是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出现。如果低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高级需 要就不可能产生,因此,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 要是在一切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 。 人的需要的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人类需要的层次(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有主次之分;动态变化,人的需要必须按阶梯式的逐级 实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控作用;存在例外:病态人格者;抱负水平过低 者;狂妄自大的人;过低估计低级需要 的人;环境的受害者;以创造第一的人 ;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牺牲一切的人。 (3)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其合理的部分的,他阐明了需要的 基本结构和需要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他的理论有许多消极 的东西和不足之处:首先是他提出,关于人的需要必须按阶梯式的逐级实现的观点 是一种机械主义论。其次,他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高层级的需要,即 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对需要的重要调节作用。实际上,人 的高层级的需要对低层级的需要具有抑制和调节的作用。另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个人先天潜能或内在价值的显 露,他把人的需要的实现与发展完全看作是一种生物的过程, 否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实质。实际上,人的需要的发展最终 并不取决于人的原有需要的满足,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 因为,只有当生产力达到某种水平,并且有可能满足人的需要 时,新的需要才会产生。社会不仅制约着人们的各种不同的需 要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也制约着这些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方 式。(三)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需要 分析(金盛华,2005)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通过过交往寻寻求人的自我意识识的保持和自我价 值值感的确立。这这往往是通过过社会比较过较过 程来 实现实现 的。人的自我意识高度依赖于个人的新近经验 ;社会比较机会的长期剥夺,往往会导致个 人自我价值感的危机;一个人对自身状态的不确定感越强,进行 社会比较的需要也越强;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在自然和社会特征上 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三)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需 要分析(金盛华,2005)2、安全感确立的需要生物安全感社会安全感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的平衡:人需要独处:有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 、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避免他人在场的限 制压力;过多的社会接触,会引起机体的调整性反 应与消极反应;过多的社会接触,往往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四)按照人际交往的需要划分 的人际交往反应类型(舒兹)行为倾为倾 向 反应应内容 主动动性 被动动性 包容需要 主动动与他人 交往 期待别别人接 纳纳自己 控制需要 支配他人 希望别别人引 导导 情感需要 主动动表示友 爱爱 等待别别人对对 自己亲亲密 二人际交往动机的内涵与特 点(一)人际交往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推动人去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起着 心理动力的作用。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需要,二 是剌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受到剌激的作用,从而激发并 产生动机。因此,离开了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剌激的作用也是不可能激发产生动机的。 例如,一个非常饥渴的人,将会克服重重困难去寻找 食物和水源,而一个酒足饭饱的人,决不会为寻找食 物去奔波;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也不可能去迎接新 的挑战,勇于攀登新的高峰,也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动 机水平。由此可知,动机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 形式。 交往动机:引发并维持人的社 会交往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 内在动因。勒温:B=f(PE) 需要 内驱力 动机 行动 达到目的 诱因(二)交往动机与交往行为的关 系1、交往行为的特征目的指向性自觉性动机支配性需要驱动性社会文化制约性2、动机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一致性:有怎样的动机,就有怎样的 交往不均衡性:非一一对应,一种动机多 种行为;或多种动机多种行为不一致性:主观愿望与客观表现不一 致;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一致。三、人际交往动机的主要类型 分析 1亲和动机: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 ,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2成就动机:个人专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 ,并且愿意百折不挠地全力做好这一工作的 心理倾向。3赞许动机:在活动与交往中希望得到对方 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饿满足的 倾向。4权力动机:在活动与交往中获得对他人的 支配与影响力的倾向。 三、人际交往需要与动机的引 导与调控1由低水平需要、动机向高水平需要 、动机发展;2增强社会交往意识,强化社会交往 动机的自我调控能力;3自觉摈弃社会交往动机功利化、庸 俗化;4 注意满足交往需要、实现交往动机 的方式、方法。本讲结束谢 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