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5页 / 共72页
第6页 / 共72页
第7页 / 共72页
第8页 / 共72页
第9页 / 共72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高考专题复习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些 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 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 至宋的这段时间内(1994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 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 ,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 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 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 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 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 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 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 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 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 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 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 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 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从19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 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 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 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 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 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任;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 (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 ,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2000年高考);主(掌管):“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勃:人名。史记吕太后本纪)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 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 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 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 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举例说明: 很多高考复习书中都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 ,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 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 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 :“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 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 ,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 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 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 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 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 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 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 下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 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 、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 掾。(2001年高考) 文言文阅读步骤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 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 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 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 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 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 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 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 上纠缠。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 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 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 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 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 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 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 ,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 马上会成竹在胸。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 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 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 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是高考中的测试要点之一 。考题多从不常见到的文言文中选取,实词的意义只 有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推断才能加以理解。相对来 说,此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将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技巧与方法做一些归纳,使同学们在考试中能有的放 矢,较为准确地去把握文言文阅读中所遇到的实词的 含义。学习目标:突破方法: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古今异义现象(如:亲戚、中国)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间以少量双音词现象 不要把双音词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 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今齐地方千里。3.一词多义现象方法:不断积累、归纳、整理,熟记典型例 句(包括成语)类比推断4.古字通假现象中学教材出现180个左右整理归纳5.词类活用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 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组词法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组词法信任讲信用信 相信信物根据上下句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可乎?同样如:微行入古寺微风鼓浪状语,暗暗地,隐藏地定语,微小,微弱(更加,越来越)(疲劳)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想想看:想想看: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5.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排斥、排除)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结构观察法结构观察法同位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 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 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同位语法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 如:求全责备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要求化险为夷不险,平坦、平安文过饰非掩饰收割足家给人足富裕j试试看:试试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破下,攻下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用以,被任用试试看:试试看: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腰里佩着同义复词:“敝”:疲劳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1、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 以来难,臣以为不难。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 食,广不尝食。3、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 才奋用之秋也。试试看:试试看:(帝王)(不喝水)(年幼)(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 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 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试试看:试试看: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将军身披坚执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 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 固的地方之意。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 ,动宾如何搭配? “坚” 解“坚硬的盔甲,“锐” 解“锐 利的兵器”才能搭配。想想看:想想看: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结构观察法结构观察法想想看:想想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B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 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迁移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知识迁移法知识迁移法联 想 推 断 词 义 法 试 卷 上 常 出 现 一 些 难 以 理 解 的 文 言 实 词 , 我 们 可 以 联想 课 文 中 有 关 语 句 中 的 用 法 , 相 互 比 照 , 辨 其 异 同 , 然 后 初步 确 定 文 中 实 词 的 含 义 。 如 “ 不 以 外 夷 见 忽 ” 的 “ 见 ” , 我 们可 联 想 课 文 中 “ 府 吏 见 叮 咛 ” 来 推 断 , “ 见 ” 是 第 一 人 称 代 词“ 我 ” 的 意 思 。 “ 不 以 外 夷 见 忽 ” 意 为 “ 不 因 为 我 是 外 夷 而 轻视 我 ”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试试看:试试看: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