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 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 称为“诗豪”,又因他曾担任太子 宾客,故又被称为“刘宾客”。唐 顺宗时,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 政治革新运动。后宪宗继位,王叔 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 连州刺史,调夔州,一再受到贬谪 。其作品集有刘宾客集。题解宝历六年(826),作者 由和州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 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 易相会。在酒席上,白作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被贬 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作者以此诗酬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官生活中多次 迁徙。 “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 、夔州、和州等贬谪之地。首联紧接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 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典故,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意思为想 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 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此联抒发作者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此处作者 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 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 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归来感慨,世事变迁感叹身世,展望未来点明题意,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念、怅惘豁达、开朗积极、昂扬用典比喻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刘禹锡【思想感情】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后继者大有人在。此句蕴含新事物必将 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后人借用此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 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译文】折断的戟沉落在江底的沙中,久 远的岁 月未能将它锈蚀,便拿起它磨光洗净,认 出是三国时代东吴破曹时的兵器。假如东风不给 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铜雀台中锁 住的将是大乔、小乔两位夫人,历史将会重写。 【思想内容】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本诗以二乔的命运 借代指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形象生动,深 刻警策。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 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 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 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 ),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害。 文天祥的诗文或记叙他抗元斗争 的艰险经历,或抒发他爱国爱民 的浩然正气以及悲壮的情怀。有 文山先生全集传世。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参考译文】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熟读经书,通过科 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 已度过了四年的困苦岁月。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追忆 当年兵败江西,从惶恐滩一带撤退,那险恶的形势,至 今还让人惶恐心惊,如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 无依。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 其所,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吧。 【思想内容】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 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21岁时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国家危急 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小组合作小组合作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方法。 3、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山河破碎如 柳絮片片;“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 泊无根,时起时沉。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视 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4、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 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两个地名:惶恐滩与零丁洋是作者在 抗元战争中经过的两个地方;另一层意思是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当年经过惶恐滩 ,正是兵败撤退之时,心中好不惶恐;后来兵败被元军拘 禁在船,过零丁洋时,孤身陷敌,好不零丁。但仍不向敌 人投降,进而引出下面以死报国的誓言。苏轼(1037一l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 文学家,被后人列 入“唐宋 八大家”,称为“三苏”。苏 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 面的一位作家。有苏东坡集 、东坡乐府。写作背景: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 密州太守。而与在齐州做 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 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 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 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 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 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 此写了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以“月”为描写中心,上阙着重写赏月,下阙侧重写月下怀人,并借月抒发了自己矛盾、苦闷的心情。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是哪一句?说出了什么哲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让天下人都能团圆的美好心愿。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 自我安慰、释然,体现旷达乐观的情怀 ,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 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 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将作者 的感情倾注在内。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其中的好处 。这是对偶兼拟人句。这两句首先是写景,写出了潼关 地势的险要,并通过动词“聚”与“怒”将峰峦波涛拟人化 ,特别是“怒”,表现了人民的怒吼与作者的疾呼。首句 的写景,其实已经为结尾中心句起了铺垫作用。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参考译文】群峰众峦如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黄 河之水波涛汹涌,似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 山,地势险要。遥望西都古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令 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当年的万间宫 殿早已化作了泥土。一个朝代兴起,老百姓受苦;一 个朝代灭亡,老百姓还是受苦。【思想内容】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 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 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明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 的思想感情。1、苏轼,代杰出的文学家,号。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解释下列词语琼楼玉宇:何事:宋东坡居士苏洵苏辙美玉做成的楼宇,这里 指想像中的仙宫。为什么。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它的含义是。在词中,这句话是对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子由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 对月光的动态描写。B这首词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 相结合的表达方式。C这首词前小序的作用是点明作词 的原因,领起全篇。D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 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此,总的说来 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D5、对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句的解说,有误的 一项是( )。A.前三句是说高峰群峦紧挨着如同集结聚会一样 ,大河浊水涌起的波涛好像在发怒咆哮,潼关路势险 要,龙盘虎踞,背山临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 路啊! B.第四、五句,指作者西望长安秦汉帝国的 都城,山高水深路远,不知何往,因此心意犹豫,彷 徨不定。C.第六、七句,由潼关路而联想到秦汉的兴亡, 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写出此地往昔的兴衰, 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了无限苍凉凄楚之情。D.最后四句,旨在说明兴也好,亡也罢,受苦受 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B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起笔,突出了山河的壮丽与潼关 地势的险要;接着由“望西都”而联想到潼关通往 西都路上伤心惨目的景象,写出了此路一带往昔的 兴衰;曲末点明“潼关怀古”这一题旨,升华了关 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总括了全文。B.作者用“伤心”二字抒发了联想此地往昔兴 衰后的感慨,秦汉宫阙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 了,所剩下的只有眼前一片萧条,怎能不伤心呢?C.曲中联想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已正面写到 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在艰难地行走着 。D.这首元曲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描写、抒情、 议论三者的紧密结合,融汇贯通,一气呵成。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