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系统教学法的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目前的教育存在明显弊端,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教育尤为突出,依然还是传统教育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在当代素质教育标新立异的今天,各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异军突起。然而,我们的国家九年素质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尖子生”培养的误区。早在20 世纪 70年代,欧美国家兴起了一场“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但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教学存在着“重教材、轻教法,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无论是备课、说课,还是上课、评课,人们仅关注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随之而来。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使得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教师不得不拖堂,甚至在课外追加大量的时间,人为地增加了学生负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初步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初中科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当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口,以科学探究实验为载体,成为有效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一线老师去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形成自身的教学模式、理念。在实际课堂中还有很多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备课和组织学生课堂学习也就是说还是传统机械教学的一套。而这种教学模式、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故而出现“满堂灌”的课堂及“题海战术”课堂。让学生学的累,老师教的累的现状。时代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塑造新型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模式势在必行,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即系统教学法,同时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分析、会归纳、会反思”的新一代接班人。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学业发展、个性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能够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桩苦事,而是一件乐事,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让学生真真体味到:“高高兴兴上学来,轻轻松松回家去”快乐学习的真谛。传统教学仅仅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解惑,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训练理论知识为目标,追求高分数为宗旨的课堂教学。从而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打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泯灭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自控能力等。而系统教学法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探究能力等为教学目标;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课堂教学宗旨。同时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分析、会归纳、会反思”的新一代接班人。目前有关方面的研究:3、课题的理论依据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4、课题的实践依据1、教师为主体的阶段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学生咋学,教师就应该咋教,通过合理、系统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是外部教学过程与学生内化学习过程相吻合、匹配,以最有效地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有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素质差异是客观事实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分析每一位学生,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和编制好不同层次教学资料,让每一位学生参与,也让每位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谋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有效减轻课业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及课研水平。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阶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导即课前如何规划课堂程序,采用什么样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及提问方式等设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如基础较差的进行简单基础训练,基础良好的进行理性知识训练,基础优秀的进行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等能力方面的培养。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阶段学生是个独立体,是个真真实实的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的人。面对这样的个体,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也高。系统教学模式应该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需要,因人制宜。整个课堂尽可能多的让每位学生参与,只是对知识要求层次不同而已。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基础知识网络结构,并进行知识点编码及对应题型练习与训练。课堂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练习巩固作业过程中利用系统学习法解题 ?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尝试与探究。要让学生明白学校生活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他(她)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他(她) 们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的志向。然而完成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去完成,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的灌输、指导、督促。因此,老师的课堂设计构思是一节课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语言艺术是一节课点缀,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才是一节课的灵魂。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1、系统教学法的概念界定系统教学法是指把一节组织教学课堂看成一件对新知识信息完整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事情(形成知识整体结构) 的过程,即对新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小结归纳和作业反馈的过程。2、系统教学法模式师生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堂系统教学学生的反馈与教师教学反思改进组织教与学的研究。3、系统教学法理论假设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地构建新旧知识网络的过程。2)课堂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和学习方法。3)课堂以实验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衔接与联系。4)开放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信息交流,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5)系统教学有利于培养实践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全面发展。6)一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是以“形成新旧知识网络构建结束”为标志的。7)不能用固定不变的预设任务来限制教学进程。8)师生反思课堂得失,有利于下一堂课更好开展。9)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下一节课预习资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联系,以便于新旧知识网络的构建。 三、课题研究目标1、教师目标1)通过研究,总结出初中阶段科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初中阶段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初中阶段科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初中阶段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能力,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6)促进科学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科教科研能力。2、学生目标1)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思考、创新、建构的主人。2)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自学和师生对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4)培养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5)课堂灌输德育教学为载体,加强文化修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6)在某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练习的学习过程基础上(简单学习) ,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的学习过程(系统学习)。四、研究内容1、转变教师观念,主动参与课研改革。2、科学指导,促进教师开发可持续教学资源。3、研究分析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得失,形成良性发展。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展各种开放式教学活动),二个任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高效教学效果;如何减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三个目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素质教学目标; 转变教师观念,主动参与课研改革的目标)。五、研究对象七年级六、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2、统计分析法3、实验探究法4、观察实践法5、反思总结法七、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课题准备阶段1)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2)成立课题实验小组。3)确定课题的档案资料、调查、研究总结等分工管理制度,加强课题事实就是研究过程的管理。2、课题实施阶段分三个阶段:1)教师为主体的阶段( 课题实施准备阶段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阶段(课题实施中心阶段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阶段(课题实施提升阶段 )3、课题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八、研究结果1、研究报告2、调查报告3、实验论文4、反思、案例展示九、问题与思考:十、研究预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