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统中医慢慢讲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中医,到现在已有七个年头。中间尝试着写过部分伤寒笔记,但终因“其辞涩,其理晦” ,一部分内容无法和没有学过中医的同志交流。中华民族能够繁衍数千年而不倒,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中医的兴盛发达。西学东渐后,中医日趋衰落,以致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有一段是否要废除中医的讨论,最后还是因为施今墨先生治好了汪精卫岳母娘的疟疾才得以保留。现在,国家虽然鼓励加强中医研究,但似乎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医院一般都治不好病几乎是老百姓的普遍共识,为了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中医不得不走上了所谓“中西结合”的路子,最终,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疾病观照系统下,中医生们完全无法以纯中医的视野来治疗疾病,中医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越来越失去其科学的属性。临床疗效不佳,不得不转投西药,是当前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小人不才,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越来越感知中医的美妙,经常自己和家人生病时,施以经方,往往能有效果。 “己有所得,不与人享” ,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一点关于中医的心得整理出来。由于所学有限,加之缺乏明师指点,更难有大量的临床经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肯请有兴趣的同志们批评指正。一、中医的世界观中医和中国一切上古文明一样,特别早熟,特别抽象。她对人体结构的观察、对自然界动植物性味的把握,准确且妙不可言。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伤寒论之后的千百年来,除了极个别古代如孙思邈、张景岳、陈修圆、尤在泾、柯韵伯、黄元御、郑钦安,近代如曹颖甫、张锡纯、岳美中、胡希恕、李阳波、刘渡舟等人外,就几乎再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中国古人在人体脏腑结构、经络分布和药物药性等关键问题上的认识方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上讲,这些认识成果,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世界各民族,在任何时期,都需要和疾病作斗争,且都不乏有智虑精微的人,为什么独独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有了这样伟大的发现,而且,如果不是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发现,估计这样的发现就永远都发现不了了。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上古中医世界的分析方法正好是背离的,前者是从精确分析到模糊结论的过程,而后者恰恰相反,走的是一条模糊观照到精确结论的路子。中医的世界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现在的中医教科书中,对“天人合一”的观点,往往一笔带过,而且会打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标签。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唯物主义的,但绝对不是“朴素”的,而是包含着无穷无尽永恒真理的,就如同“万有引力” 、 “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一样的公理。把“天人合一”的道理想清楚了,弄透彻了,中医研究才有起点。天的最大的特征在于运动。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就是讲天的运动。天的这个运动,造成了整个地球世界阴阳的此消彼长。如果没有天的这个运动,地球要么处于永恒的夏天,要么处于永恒的冬天,就不可能有生命出现。天不仅在运动,而且是有规律的运动,冬春夏秋,周而复始,就是这种规律最集中的反应。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属性,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使命,四季不会紊乱,不会错施,不会倒行。天的运动不仅有规律,而且有层次,年有年的规律,季有季的规律,日有日的规律,年有四季、日有昼夜。古人把天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总结成一句话,叫做“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中医把她叫做“神机” 。人在地球上生长繁衍,必然要受地球环境和规律的支配。一句话,天是怎么样,人就会是怎么样。天靠四季昼夜的运动来调节温度,人靠五脏的生发、收纳、气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来平衡阴阳。天的运动,产生四季,四季的运动,产生了六种天气状况: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中医里的“六气” 。这六种天气状态,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冬春之交,风盛不已;长夏之间,暑湿弥漫;转入秋凉,燥气四溢。虽然冬天也会刮风,秋天也会下雨,但是冬天的风和春天的风、长夏的雨和秋天的雨,给人感觉是不一样的,春风的感觉是一种缓缓的、疏泄的感觉,见到春风,人往往是有户外踏青的冲动的,但冬风就不一样,冬风刮起来是一种沉闷的感觉,不柔和,估计没有人听到呼呼的冬风而想出门旅行的。长夏的雨,下了之后,空气湿润,经久难干,而秋雨则不同,秋雨绵绵之后,很快就像没有下过一样,一下子就天朗气清了。这都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中医发现了这个规律,并把总结成“六气” 。天的六气按照每年的时间顺序,从每年的大寒之日起,到第二年的小寒之终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四个节气。初之气,从 1 月 22 日至 3 月 21 日,名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从 3 月 22 日至 5 月21 日,名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从 5 月 22 日至 7 月 21 日,名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从 7 月 22 日至 9 月21 日,名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从 9 月 22 日至 11 月 21 日,名为阳明燥金;六之气,从 11 月 22 日至次年 1 月 21 日,名为太阳寒水。这六气运行变化,不管是哪一年,都是固定不变的。天有什么,人就有什么。天有六气,人也就有六气。六气中的厥阴、太阴、少阴、少阳、阳明、太阳,也叫做三阴三阳,构成了中医认识人体的理论基础,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以这三阴三阳六经辩证为结构论述的。那么六气是如何与人体相对应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还要明确另外一个概念,即“阴阳不以数推以象” 。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如果用数来表示,则没有穷尽,这也就是数学理论所说的“永远找不到最大的数。 ”由于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中国古人特别聪明,发现了这个规律,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实际上就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个大规律,有兴趣学易的同志应该知道,阴阳变动都是到三为止的。既然事物运动变化时有一定的规律,那么运动的结果也就必然有一定的“象” ,这个象,就是水、木、火、土、金五行。那么也就是说,不光是天人合一,实际上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合一”的,因为万物万物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运动结果也是统一的。这个观念最完整的表述记录在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论中,写的很美。岐伯告诉黄帝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色为赤,在音为徵(音只)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音曰) ,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气;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悲。悲伤肺,喜胜悲;燥伤皮毛,热胜燥;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吟,在变动为慄,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骨,湿胜寒;咸伤骨,甘胜咸。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完整地将天地万物的对应关系、统一关系表达了出来,那就是,东方对应于风、对应于木、对应于肝、对应于酸、对应于筋、对应于目;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依次类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前面讲六气的时候曾说,天有六气,而这里却只有五行,区别在于六气中有两个“火” ,所谓“五行各一、唯火有二,五行定位,火分君相”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便化为五行,六气当中的风,在地化为木;六气当中的寒,在地化为水;六气当中的燥,在地化为金;六气当中的湿,在地化为土;六气当中暑和火,在地都化为火。请同志们注意,为什么火会对应暑火二气呢?这个问题呀,实在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大眼目。以后,我也会慢慢地解释,这里先提出来,少阴君火,主心和肾,在人体属于离坎立极、南北相对的对宫关系,这个君火,象帝王一样,一般也没什么事情做,她的功能发挥,完全依赖于相火的收敛和燃播。相火属于胆和三焦,以后讲经络循行、气血升降的时候我再详细地讲。有了这个天人合一的对应关系,有了这个万事万物的对应关系,中医处方用药就有了基础。天生万物以养人,其中,有些物品得天地阴阳不偏之造化,主补阴阳不偏之平人,比如水稻、小麦,没有病的人,每天都要吃这些东西,如果哪天一个人觉得水稻、小麦不好吃了,估计他也就生病了。而另一些物品得天地阴阳之多寡,形成独特的阴阳偏性,以疗阴阳失衡之病人,这便成了药。比如附子这个药,它长期生活在大山背阳的山脚下,经年见不到阳光,形成了这位药独特的辛、温、大热的药物品性,中医就用附子来大补人体的阳。六气的运行有时间规律,五行的运行同样有时间规律。因为六气和五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所谓“在天为气,在地为行” 。这句话的主语,实际上季节,因为地球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季节的变化。五行的正确的循行顺序不是人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而应该是水、木、火、土、金。我们将五色、五味、五音、五窍先抽象出来,再按照上面阴阳应象论中的话排列一下,可能会看得更明白:北方属于寒,属于水、属于冬天,属于肾;东方属于风、属于木,属于春天,属于肝;南方属于火(在气有暑火二气) 、属于火、属于夏天,属于心;中央属于湿,属于土,属于长夏,属于脾;西方属于燥,属于金,属于秋天,属于肺。这个排列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一个时间规律。冬春夏秋,四时不移;寒风火燥,六气不变;水木火金,四象有常;肾、肝、心、肺,输布有节。而推动万事万物以时间为轴线的运动的原动力就是阴阳的盈亏消长。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可以讲一讲五行的生克关系。我看了很多书,讲五行生克一般都是要人去背的。实际上,知道了“时间规律”以后,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水为什么生木,因为水是冬天,冬天之后且只有冬天之后是春天;春天,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所以水生木。木生火,也一样的,春天之后且只有春天之后是夏天,夏天在天为火,在地为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有点复杂,因为火分君相,回头看看六气的排列顺序,少阴君火之后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之后才是太阴湿土,那么这就明白了,是相火所对应的火生土,君火只是在那里起“照明灯”的作用,她本身是不用做事的。土生金,也是一样的,长夏之后是秋天,从 7 月 22 日至 9 月 21 日,这一段是长夏,长夏结束到 11 月 21 日是秋天。秋天在天为燥,在天为金,所以土生金,也不能反过来。金生水也是一样。秋天之后且只有秋天之后是冬天。冬天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金生水。这也不能反过来。那么相克是什么意思呢?相克,实际上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惰性,一种还原回拉的趋势。水生木之后,她就不想再让木去生火了,所以水就克火;木生火之后,她就不想再让火去生土了,所以木就克土;火生土之后,她就不想再让土去生金了,所以火就克金;金生水之后,她就不想再让水去生木了,所以金就克木。但正是有这个相克关系,才使得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不至于太偏盛。这里说一句,五行相生中所体现的时间规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急,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阴阳消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自然会生。在阴阳消长积累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急也没有用,拔苗助长的事情做不得,做了也没有用,因为还有个相克关系在那里。未完待续!上次讲了天有六气,地有五行,提出了六气变化、五行运动的规律本质上是时间的规律。推动六气、五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是阴阳的盈亏消长。我们现在就着重地谈一谈阴阳。中国古人观察世界的起点是天地,天和地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包裹在中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