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入手完善居家养从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入手完善居家养 老服务体系老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根据民政部最近公布,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1.3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0.2%,且每年仍以 3.2%的速度递增。随着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家养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然而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带来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单纯的依靠家庭的力量来赡养老人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在老龄化社会中受到挑战,突出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一、物质生活保障虽然我国老年人口中大部分是 70 岁以下的年轻型老人,他们多数能够自理,然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老化,对于疾病侵扰的抵抗力大大下降,随着年龄的积累,因疾病和体力缺乏使老年人不能正常参加劳动。据统计在城市 74%的老人依靠退休金保障老年生活的医、食、住、行,其余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三无”老人靠政府救济,而在农村绝大多数老人无退休金,土地是老年人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具备劳动能力时依靠个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维持生活,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后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其决定因素是自己的健康状况及经济来源状况。经济状况决定老年人的就医保健,身体健康与否又影响老年的经济收入,而且农村老年人多数收入微薄,还要负责养家教育子女的责任,无力积蓄,晚年生活受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的影响极为严重,对家庭的依赖也有所增加。我们应该认识到养老不仅是晚辈的一种反哺,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且老年人对我们的付出远远大于我们对老年人的回报。然而部分家庭不愿意赡养老人,原因有:1、经济负担难以承受,尤其是农村家庭收入总体偏低,部分家庭生活停留在解决温饱的程度,加之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等导致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的就医难问题。2、无力照顾老人,表现在与工作、事业、子女抚养的冲突。3、思想上与老人和不来,一些人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过分重视物质享受,金钱至上,淡漠亲情,视老人为负担。因此要把这些老年人的老后经济保障,从以土地和家庭为主的保障向社会保障过渡,及时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减轻居家养老的负担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点解决的应是养老金来源问题。“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生老循环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要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解决老人的经济来源问题应放首位。因为养老金不足很难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要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的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以保障居家养老之需。1、家庭赡养费。我们从小到大,步入社会的全过程都来自老人的帮助,理所当然的要在经济上供养老人,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为鼓励子女尽赡养职责,有必要签定赡养协议,并制定优惠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对高收入家庭减免税收,及在住房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照顾。2、社会援助。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统一组织、倡导由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进行专项集资捐助,加之政府税收中专项用于老年人生活的救济金,对贫困老年人进行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救助。3、保证老年人最低医疗费用。老年人具高患病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处于现收现付制向半积累制转变中,基金缺乏,我们要在医疗服务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和自身特点,对老年人提供优先就医、最低医疗费用等特殊照顾,尤其提倡为老年人义诊。4、为贫困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凝聚着老年人的贡献,他们理应得到晚年生活的保障,然而城市老年人多数有养老金、医疗费,而绝大多数数农村老年人和三无老人得不到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如果说老年人社会救济是针对贫困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计划,那么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则是一项涉及绝大多数老年社会成员的公共计划。要针对贫困老年人的特点,以个人缴纳、社会资助缴纳、国家补偿等方式实现为贫困老年人争得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目的,这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争取社会各界援助老年人的一种手段,具有社会互济性。但是农村养老保障事业一定要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才能保证它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因为任何单一的方式离开国家法律的支持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无法实现的。5、开辟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再次就业的机会。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授者,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低估的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参与教育传授,参谋咨询,社会公益和老年人自助互助等形式的工作,这样在主观上增加了老年人的收入,客观上使老年人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余光余热,体现了剩余价值,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依赖思想,尽可能长久的保持经济和生活上的独立与互助。6、建立服务组织和家庭自我服务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统一体.目前在 XX 上海等地出现的一种叫做劳务储蓄的新的服务方式,让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如此循环发展,以服务换服务的形式,组织老年人互帮互助。这样既可解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又可用自己现在的劳动换取以后的服务,弥补了收入较低的不足的同时,解决了中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二、精神慰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据统计,XX 年 65 岁以上空巢家庭全国为 22%,一人家庭中65 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占 27.71%超过四分之一,二人家庭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户口占 13.41%,老年人难享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每天夫妻二人相对或形单影只,加之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很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交圈,由此产生孤独感和畏俱情绪,最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 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和没配偶者的老人孤独寂寞比例更高,专家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之后,消费相对低的老年人更注重的是心理需求的满足,精神上的交流对老年人意义很大。老年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主要是子女,但由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了“一个闲、一个忙、一个需人陪、一个没时间陪”的矛盾,出现了老年人精神赡养不足问题,因长期缺乏感情交流,易使老人产生感情漠然,易灰心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各类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发生,因此要高度重视起老人的精神慰藉,规划好老年人晚年生活。第一、来自家庭子女的亲情慰藉。亲情这一特殊的感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在老人的精神慰藉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角色的变化,社会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心理上会发生很多复杂的变化,老年人不仅要求有满意的物质赡养,更渴望情感的关爱,心灵的慰藉,期望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如何解决子女在工作、事业、子女抚养、社会交往与老人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社会、家庭和老年人的共同努力。1、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要。老年人普遍有孤独感,他们希望赢得周围人的亲近,求教与拥戴,要在人格上尊重老人,满足老人自尊需求。2、生活上关心,满足老年人求助愿望。年龄原因,老年人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心理上非常渴望晚辈的主动关心,特别是患病老人,需要别人关心的愿望就更强烈了。3、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通过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活跃思维,增长知识,调节情绪,宽阔胸怀,获得经验和多种信息,增强成就感,从而使生活多彩而不单调,以平和的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第二、来自社会的关心。老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等原因,与社会接触少了,容易与社会脱节,产生封闭思想。要动员全社会的积极力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信息并大开方便之门,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消除老年人对社会的疏离感。1、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教育活动和娱乐休闲活动。运动、健身、看报、聊天在老年人闲暇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特点,组织老年人舞蹈、秧歌、旅游等健身项目,达到老年人能够与外界交流思想,排除寂寞的目的,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3、开办老年大学、短期培训班或讲座,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通过学习使老年人排遣孤独寂寞、驱除烦恼失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参与社会,实现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转换,调适人际关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保健医学教育,提高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躯休健康;通过老年法的学习,增强用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通过时事与政治的学习,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保持生活热情,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学习,延缓衰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老年观。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的目的,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总之,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对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关注,要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从全局出发,以“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为指导,充分认识发展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入手,逐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