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后劲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我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新型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才能更有力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转移、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更有效地助推工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从而为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开辟道路。 2、新型城镇化是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引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需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而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和载体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同时,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支撑,既托着工业,又牵着农业,既拉动投资,又促进消费,更能有力推动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发动机,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与准则。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皆需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使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提高农民在初级分配中劳动收入的占比。新型城镇化可以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由市场优化资源在城乡合理配置,有利于推进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解除户籍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原有的城镇居民和新进城的居民在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二、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 增进人的幸福感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追求和谐、共享幸福的过程。总的方向和原则是“以人为本”。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全面协调。新型城镇化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围绕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在推进过程中,更加注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同时,着眼于长远和大局,重视统筹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群体之间,尤其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和可持续性。 二是集约高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谋求无限的发展,一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努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全面推进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强调集约高效,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城镇和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人文活力。城镇是人的城镇,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新型城镇化旨在塑造新的城市文明,使城市文明不仅覆盖城镇,而且辐射到广大农村。它既需要实现文明的多样性,也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使城市兼具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 四是公平共享。城镇化的目的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镇,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加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从而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使改革发展“红利”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南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1、首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要义。推进新型城镇化,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加快城市和城镇建设,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由于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南丰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要破解 “瓶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做优中心城区、强化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的同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首要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统筹”:一是统筹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构建城乡一体、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加快形成以城区为轴心、特色镇为重点、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二是统筹产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推动三次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加快构筑城乡结合共融、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南丰来讲,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集聚人气和商气,形成辐射中心;乡镇重点服务“三农”,保护生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三是统筹建设。坚持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通信、电力、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接延伸,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硬件完善、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四是统筹服务。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乡村的延伸,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有序引导农民进城,稳固农民就业,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紧要的是强化产业支撑。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就失去了生存基础,就有可能像拉美国家一样出现大量的城市贫民阶层。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紧要的是强化产业支撑。根据本地实际,南丰应坚持“突出工业、不放松农业、抓住三产”原则,协调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一是发展新型工业。严格控制 “两高一资”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发展前景好的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发展,培植和壮大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扩规升级、创新技术、争创品牌,不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做优工业经济质量。二是发展高效农业。突出南丰蜜桔支柱产业,推进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步伐,推进南丰蜜桔产业与工业、旅游业深度“融合”,提升南丰蜜桔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面促进“田园变公园”。因地制宜做大甲鱼产业,打造江南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布局开发“六景区、十景点”,把南丰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商贸业发展,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打造赣东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发展信息、会展、金融、教育、医疗等生产性及消费服务业。 3、重要的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解决得不好,可持续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节能降耗。探索实施清洁生产、循环技术和转型发展战略,促使耗能大、排放高、经营粗放的企业退出市场。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调控措施,限制高耗能项目进入,鼓励引进节能环保型项目。积极开展节能工程,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改。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和谐秀美乡村”、“森林城乡、绿色通道”等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大对盱江流域保护力度,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修复。全面抓好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网配套。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加大对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森林碳汇,探索建立污染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4、必要的是推进改革创新。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障碍。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打破“桎梏”,为城镇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要的是推进改革创新。在县级层面,主要是机制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根据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性质的不同,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模式。首先,做到统管国资。成立县投资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做实做大融资平台,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融资。坚持定期评估,促进国有资产升值。其次,做到激活民资。探索通过财政贴息提高资本参与城镇化的回报率,有针对性地对民间资本参与的建设领域增加财政配套资金,增强民间资本参与的动力。二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在保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多争取用地指标。通过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用、限期开发、调整项目、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切实激活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潜力。三是创新利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小城镇户籍限制,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农村转移人员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强教育服务和劳动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探索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供给。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需要持续、深入的探索和交流。在此,笔者一管之见,谨作抛砖引玉之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