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教案 风景谈风景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学习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分析: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 ,那便是真的风景。 ”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二) “风景谈”写出了什么?分析:“风景谈”即“谈风景” 。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 、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 。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 ,即思想红线。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 ,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三)本文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分析: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 。 “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作者通过六幅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 “风景”的精髓是“美” 。作者展示“美” 、赞颂“美”的层次是由鸟瞰到特写,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三、教学过程设计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文,并完成后练习题一。(一)作者简介。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 ,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 ,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 (包括幻灭 、 动摇 、 追求 )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 春蚕等。(二)题解。1请同学们阅读第 221 页注释及“预习提示”的第1 段。问: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明确:本文是作者 1940 年底在重庆写的。 “预习提示”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 。老师可补充:1939 年 3 月,茅盾赴 x 疆大学任教,1940 年月离开 x 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 “预习提示”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茅盾在文中热烈赞颂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这就是茅盾所说的“政治” 。2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 长江三峡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 ,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从而明确: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三)初步了解的内容和全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即后练习一。可由学生口头回答这一道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文写了六幅画面,至于以词语概括各个“风景” ,先不急于订正,分析各个画面后,才指导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2问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写的是延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中的“黄土高原”和“北国” ,指的便是延安。而文中多处描写的“河” ,就是“延河” 。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3作者当时在重庆,他是从回忆入手去写六个风景片断的。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四)分析文的第一、二、三个画面。1分析第一个画面。(1)请学生朗读第 1 自然段。老师分析,提问:作者说“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的沙漠来了” 。 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因为两者有相关点。看来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由第 222 页注释可知, 塞上风云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因此,作者便很自然地又回忆起解放区所见所闻,赞美延安军民来。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2)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老师板书。(3)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老师板书。(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老师板书。()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写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的词语(多么庄严、多么妩媚) 。板书。解释“妩媚”一词(妩媚:姿态美好之意,多用来描写女性,也可形容花草) 。(6)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在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呆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作者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 。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 (板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板书: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7)再研究后练习题一,选择最能准确概括这一“风景”的词语。答案:“沙漠驼铃” 。因为另一个词语“沙漠风光”没有突出“人”的活动,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8)弄清描写和议论的关系。“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 。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 ,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9)明确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问: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沙漠风景呢?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 。其次,这样写使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2第二个画面。(1)正音释词。颀:q0 掮:qi2n 魆:x曳:8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成就:原指事业上的成就。文中是完成的意思。动词。黑魆魆:形容黑暗。魆:暗。(2)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文。(3)指导学生理解本段的第 1 句。问:第一个画面至第二个画面,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学生回答。明确:“于是” 、 “又” 。 “于是”表示“紧接着” ,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 ,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 ,后面再加上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学生思考,回答。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4)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 、 “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 、 “愉快的旋律” 、 “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 , “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老师继续深入分析。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月明之夜” 、 “银色的月光” 、 “黑的山” 、 “蓝的天” 。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人物之美。(6)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 ,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7)解决后练习题一之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高原归耕”来概括。 “高原”交代了特定的环境, “归耕”又恰当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特点。3第三个画面。(1)正音释词。锹:qi1,铁鍬。掬:,用手捧(东西) 。(2)老师讲述: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 ,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 (3)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4)老师讲述: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 , “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造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再看这一句写延河的:“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这个“跌”字用得极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 )、水的声音(“喧哗” ) 、水的态势(“急” “冲” “跌” “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请同学朗读描写人的活动的语句。“这时候准备齐全” ,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洗一把脸。 ”(6)问:作者说这些人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是什么人,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力?学生回答。老师讲述:“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