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邁向高齡化社會 老人教育的願景玄 奘 大 學 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麗惠歡迎大家 一起來參與不容忽視的人口老化現象根據內政部(2007)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總人口數,至2007年6月底已達2,307,984人,佔總 人口數的10.08;預估到2021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大於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到了2027年 ,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九十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的20.69,即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高齡者。1.什麼是高齡化社會? 2.你對高齡化社會 的體認/經驗為何?高齡社會的意涵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當 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達 到7時,即達到高齡化(ageing)社會的 門檻;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 的比率提高到14時,則達到高齡 (aged)社會的門檻;當65歲以上老年人 口,佔總人口的比率從14再提高到20 時,將達到超高齡(super-aged)社會 的門檻。高齡社會的意涵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在民國82年已達7 ,預測民國107年將攀升至14, 進入高齡社會。 根據此一老化發展趨勢,民國115年 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進入 超高齡社會。高齡社會的意涵高齡化社會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持 續的低生育率和人類預期壽命延長兩 個因素。 人口學家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達到 世代間人口完全的替代,則一位婦女 平均要生2.13個小孩,否則,這個國 家就將會進入所謂少子化的時代,如 果再加上平均壽命的不斷增長,則高 齡化的情形也無法避免。高齡社會的意涵從經建會對未來人口結構推估來看 ,目前男性的平均餘命為73.71歲, 女性為79.25歲,可以預期的是,整 體人口結構勢必形成所謂倒金字 塔的形狀。 由此觀之,如以高齡化與少子化 並存來形容我國現階段與未來人 口變動的趨勢,應該是一個十分恰 當的描述。高齡社會的特徵在Ervin(2000)的研究中,提出高齡社 會的十四項預言,包括: 1、退休者將再度進入工作職場。 2、懂得科技的高齡者將能維持其生活 的獨立性。 3、高齡者將成為健身中心的新寵兒。 4、專為高齡者設計的車子將提供其行 動上的獨立性。 5、高齡者將成為重要的投票人。高齡社會的特徵 6、將提出更多護理之家的 替代方案。 7、嬰兒潮世代的高齡者將 終結社會大眾對於貧窮老人 的刻板印象。 8、老年照顧資源將日益缺 乏。 9、嬰兒潮世代的高齡者將 促進健康照顧政策的變革。 10、照顧高齡者將衝擊到婦 女的職業生涯。高齡社會的特徵 11、電信辦公將有助於降低 家庭照顧者的負擔。 12、有更多的雇主將提供照 顧高齡者的福利措施。 13、家庭照顧者有必要學會 面試的技能,以利其找到協 助照顧的合適人選。 14、平衡工作和家庭將獲得 聯邦政府的重視,並加重雇 主分擔家庭照顧者的責任。高齡社會的特徵 帶給你的衝擊 或啟示為何?你不可不知的發展趨勢依聯合國推估,至2050年時,全球60 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將上升至22%,首次 達到與兒童(14歲以下)人口比例相當, 而且人口成長型態將由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你能否想像那將會是個怎樣的景象?你不可不知的發展趨勢面對高齡社會來臨及人口結構改變所 將帶來的衝擊,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 國家均應著手進行規劃與準備。 在國內,特於2006年12月訂頒邁向高 齡社會的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這是 臺灣高齡教育劃時代的大事。人口快速老化的發展趨勢 您認為:最重要 或最迫切的是什麼? 你準備好了嗎? 你做了哪些準備?邁向高齡社會的挑戰 人口老化對社會的衝擊與影 響:包括財政負荷加重、經 濟成長下降、政治方面重視 老人相關的政策、商業及消 費行為的改變、房地產業的 調整、教育重點的轉移、家 庭結構的窄化及代間的增長 (壽命的延長,每一代變得 很長)。高齡社會的對策 先進國家面對高齡社會的來 臨,所提出的對策包括: 延後退休 鼓勵生育 適齡工作者加入職場、增進 勞動力 加強老人健康的照護 加強老人休閒活動的規劃 促進老人的社會參與促進老人的社會參與 包括教育的參與、志工的參 與、政治的參與、組織的參 與、宗教的參與,以及其他 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 其中教育的參與及志工的參 與,更值得關注。參與老人學習活動高齡者偏好的學習內容 可歸為五類,包括: 健康保健、人文藝術、 休閒生活、語文、 才藝技能。 一、健康保健 所謂健康保健類課程係指身體保 健、養生或預防疾病方面的內容 ,包括:營養規劃、健康照護、 醫療與疾病資訊、老人疾病的預 防與照顧、身心保健常識,以及 健身活動等。 二、人文藝術所謂人文藝術課程係 指陶冶身心、涵養興 趣方面的內容,包括 :音樂、藝術、雕刻 、舞蹈、戲劇、文學 、歷史等。 三、休閒生活所謂休閒生活類課程 係指旅遊、娛樂活動 方面的內容,包括: 旅行、休閒時間的安 排、閱讀書報雜誌、 聽廣播、看電視、運 動,以及體驗大自然 等。 四、語文所謂語文類課程係指 語言或語文方面的內 容,包括外國語文、 國語正音班、英語、 日語等。 五、才藝技能 所謂才藝技能類課程 係指培養嗜好、發揮 才華以及技能方面的 內容,包括寫作、蘭 花栽植、釀酒、民俗 技藝、電腦操作等。 促進老人的社會參與從內政部中華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 查報告可知:65歲以上老人日常生活 主要活動為與朋友聚會聊天、從 事休閒娛樂活動及照顧孫子女為 主,參與社會活動的情形以養生保健 團體活動、宗教活動、休閒娛 樂團體活動為主,而沒有參加進修服 務活動高達90以上。1.如何鼓勵老人 從事社會參與? 2.老年社會參與 有何好處? 我國老人教育的發展 1978年至1980年充實生活內涵取向的 老人教育-藉演講座談、技藝研習、 娛樂休閒等活動,發揮老人再教育的 功能。 1981年至1988年福利服務取向的老人 教育-設置長青學苑,這些機構對老 人教育活動及課程的規劃,以社會福 利及休閒育樂的方式為主。我國老人教育的發展 1989年後終身教育取向的老人教育- 1994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提出推展終 身教育議題,建議對銀髮族教育應詳加規 劃,開啟了終身學習的風潮。 在此階段,民間團體也積極投入老人終 身學習的推廣,如松年大學、老人 社會大學、敬老遐齡大學等,全國 各地方政府亦積極於各鄉鎮廣設老人文康 、休閒及長青學苑等,目前25縣市均有設 置。 2002年教育部制頒終身學習法,更 增加長者學習的機會。高齡社會中老人教育的必要性 以個體發展而言,老人退休前後都 必須學習; 退休後家庭生活成為老人生活的重 心,老人及其家人都必須學習; 培養退休後社會參與的知識,協助 老人成功老化; 營造對老人親善的高齡社會,全民 都需要學習。 成功老化成功的老化(或稱順利的老化)係指個 體對老化的適應良好,生理保持最佳 的狀態,進而享受老年的生活。 成功愉悅的晚年,取決於老人主觀的 觀點,以及個人如何觀察、覺得及解 釋客觀的現實,只要他感覺很快樂很 滿意,都可算是成功愉悅的老人。 此外,知足常樂及善於適應生活或環 境的急遽改變,也有助於體驗成功愉 悅的晚年。須從小培養對老化的正確觀念, 透過正規教育與社會教育, 摒除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 重新喚起全民敬老尊賢的觀念, 營造對老人親善的普世價值。老化知識納入國教課程 老人教育推動網絡在正規學 校教育方面,幼稚教育將規 畫進行世代交流活動,國民 教育將老化知識納入九年一 貫議題,教導學生認識正確 老化知識;高中職教育開設 老人學相關課程或進行校外 體驗教學, 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之願景終身學習-保障老人終身學習的權利,使老人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健康快樂-促進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快樂,使老人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之願景自主與尊嚴-尊重老人的自主權、維護老人的尊嚴,滿足老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 利。 社會參與-鼓勵老人社會參與、世代參與(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有交流分享的機會),建 立老人的自信心,肯定老人的自我存在價值。近年來我國老人教育在實務推動上, 可謂蓬勃發展, 社會福利部門由以往文康活動取向, 轉變為以老人心理衛生教育為推動的重點。 教育部門則強調老人的終身學習、 退休前生活規劃及促進世代間教育活動等。我國老人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缺乏完善的法令 推動體系多元但缺乏統整機制 推動經費未受明確保障 參與活動之觀念有待推廣 老人教育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有 待研發與創新 我國老人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缺乏社區性老人教育專 屬場所 相關專業人才有待培養 老人教育相關學術研究 亟需投入與支持老人教育之推動策略 一、建構老人教育終身學習體系, 整合教育資源 二、創新老人教育方式,提供多元 學習內容 知性、休閒、養生並重的學習活動 完備的退休前準備教育活動 家人及代間相處學習活動 老人教育之推動策略 三、強化弱勢老人教育機會 四、促進老人人力再提升與再運 用 (一)促進老人再就業及職業發展 (二)培養老人具有志工服務的態 度與素養 (三)鼓勵老人重返校園或企業職 場成為人生導師 老人教育之推動策略五、以家庭共學的策略 ,協助老人重新適應老 年期的家庭生活 六、於正規教育中融入 成功老化觀念 七、以社會教育辦理世 代間教育及交流活動 老人教育之推動策略八、增設老人教育學習場所,建 立社區學習據點 九、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 養 十、建置老人教育資訊網站 十一、建立老人教育評鑑及獎勵 機制 正規教育(中小學) 協助推展老人教育 之策略與做法為何?對於今天的課程 分享 V.S. 回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