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愈的山石是 如何体现以文为诗 的v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发展倾向于轻浮靡丽的时期, 尤其是齐、梁、陈三朝一百年间,诗文都只讲文字 之美,而内容空虚,思想庸俗。诗则盛行宫体,文 则堆砌骈语。经过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盛唐的 王维、孟郊、李白、杜甫,诗的风气总算纠正过来 了,但文体却还以骈语为主。到韩愈出来,猛力攻 击近体文的陈言滥调,主张写散文要学习“三代两汉 之书”,要学习孟子、荀子、司马迁、扬雄的文章。 除了他自己的实践以外,他的学生李翱,皇甫湜等 人也跟着写作新散文。他们的口号虽是复古,其成 就却是在继承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 文体,扫荡了六朝以来浮靡骈俪的文风。因此,在 文学史上,韩愈的地位,首先是一位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v在诗的领域中,韩愈也是一位唐诗的大家。他的作 诗,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文字要排除陈言滥 调,排除隐晦诘曲。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就是 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诗,不要无病呻吟。这也就 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见 文心雕龙情采)。他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统 一起来,散文里用的词藻,也可以用在诗里。又把 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的语法结构统一起来,诗的句 法並不需要改变散文的句法。这样,他的三百八十 首诗就呈现了一种新的面目:因为不避免散文词语 ,他的诗里出现了许多人以为生涩、怪僻的词语; 因为引进了散文的句法、篇法,他的诗就象是一篇 押韵的散文。守旧的人不承认他的诗是诗,说他是“ 以文为诗”,但无论如何他给唐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流 派。 v宋元以来的诗论家,对韩愈的诗有极不相同的看法。苕溪 渔隐丛话记沈括和吕惠卿二人谈诗,沈括说:“韩退之诗 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吕惠卿说:“诗 正当如是。我朝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这两人的观点 ,可以代表历代评价韩诗的两派。苏东坡说:“诗之美者, 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十七引)这句话,和沈括的观点一样。承认韩愈的 诗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诗有一个固执的、保守的认识 ,他们从诗的面目看,终觉得韩愈是“以文为诗”。尽管“押韵 ”,还是文而不是诗。吕惠卿从诗的精神看,肯定诗正应当 这样做,尽管用了散文的表现方法,但表现得成为诗了。 v“以文为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不 用或少用形象思维,象散文一样直说的句法 较多。诗的装饰成分被剥落了,就直接呈现 了它的本质。本质是诗,它还是诗;本质不 是诗,它才是“押韵之文”。v山石是韩愈的著名作品,可以代表他的 七言古诗的风格,我们现在就选讲此诗。诗 题山石,是用全篇开始二字为题,並不 是赋咏山石。山石v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v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v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v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v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v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v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v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v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 v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v 全诗二十句,一韵到底。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 游山,在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 的所见所感。这是一首朴素简净的记游诗。开始 用二句叙述游山到寺,一路上都是坚硬的山石, 行走在若有若无的山路上,到寺时已是蝙蝠乱飞 的黄昏时候了。接着又用二句写寺内景物。走上 寺院里的客堂,坐在台阶上休息。由于连日雨水 饱足,院子里的芭蕉叶都舒展得很大,栀子花也 开得很丰肥。以下便写寺中和尚待客人的情况。 和尚和客人闲谈,讲起佛殿里有很好的壁画,说 着就取灯火照来给客人看,可是客人能见到的画 面不多,因为墙壁年代古远,画面大多剥落或黝 黑。于是和尚铺床拂席给客人供应晚饭。虽然饭 米粗糙,仍然可以解饥。v此下二句写夜晚的情况。夜深了,院子里各种昆虫 的鸣声已都停止。客人静卧在床上,看见清明的月 亮从山岭背后升起,立刻有亮光照进了窗户。接着 用四句描写天明后出山回家的情况:这时晓雾还未 消散,独自在山里走,出山又入山,上山又下山, 随意走去,没有一定的道路。时时看到红的山花, 绿的涧水,煞是缤纷烂漫。还有几人合抱的大松树 和栎树。如果碰到溪涧,就赤脚踏石而过,这时水 声激激,微风吹衣。最后就用四句感慨来结束:象 这样的生活,自有乐趣,何必要被人家所拘束,不 得自由自在呢?我们这两三个人,怎么能在这里游 山玩永,到老不再回去呢? v初、盛唐诗人作七言古体,往往喜欢用一些对偶句 法。只有韩愈的七古,绝对不用对句。他只象说话 一样,顺次写下去,好象不在语言文字上做雕琢功 夫。这就是“以文为诗”的一个特征。但是如果把这 篇游记写成散文,字句一定还要繁琐,而韩愈则把 他从下午到次日清晨的这一次游览的每一段历程, 选取典型事物,用最精简的字句,二句或四句,表 现了出来。这就毕竟还不同于散文了。他的叙述, 粗看时,好比行云流水,没有细密的组织,但你如 果深入玩味,就能发现他是处处有照顾的。“无道路”呼应了上文的“行径微”。“出入高下”呼应了 上文的“山石荦确”。“赤足踏涧石”呼应了上文的“新 雨足”。在黄昏时看壁画,是“以火来照所见稀”;在 清晨的归路上,则看见了山红涧碧和巨大的松栎。 前后两个“见”字,形成对比。在一句之中,也有呼 应。“蝙蝠飞”,是“黄昏”时候,“百虫绝”,所以“静 卧”。只有“吾党二三子”和上文的“天明独去”似乎有 些矛盾。他这次游山,恐怕是和两三个朋友结伴同 行的,要不然,为什么说“嗟哉吾党二三子”呢?但 如果有两三人同行,又为什么说“天明独去”呢?看 来这个“独”字,不可死讲,不能讲作“独我一人”, 而应该讲作“只有我们几个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v第一,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 引入诗歌.v第二,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起 承转合的气脉,贯彻到诗歌创作中,把散文描 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笔法运用到 诗歌创作之中。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v第三,忽视平仄、音韵等声律,因为五言诗 的音节一般是上二下三,七言诗的音节一般 是上四下三,韩愈却有意打破这种常规,努 力营造一种别出心裁的反均衡、反圆润的美, 打乱原有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先秦散文的 风格。v第四,以议论直言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将明 白如话的议论糅入诗歌。谢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