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 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n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n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 成的理学体系n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 成n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 集注n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v(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v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 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 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v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 学,被称为泰山先生。v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v“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 事之人。子孙有渝此 誓者,天必殛之。”苏轼诗词v水调歌头v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 尧舜知无术。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 斥卤变桑田。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 惟有蛰龙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 愚暗自亡身。百年未 满先偿债,十口无归 更累人。是处青山可 藏骨,他年夜雨独伤 神。与君今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二)周敦颐的“濂学” 为理学奠基v周敦颐,字茅叔,今湖 南人,因家乡有濂溪, 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 ,被称为濂溪先生,其 所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 开创人,主要著作有 太极图说、通书 等。 v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v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国国花牡丹英国的国花玫瑰俄罗斯的国花向日葵意大利的国花雏菊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巴西的国花毛蟹爪兰德国的国花矢车菊韩国的国花木槿花美国的国花玫瑰墨西哥的国花仙人掌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v(一)张载的生平著述v张载,字子厚,凤翔横渠镇 人(今陕西人),学者称为 横渠先生。张载和他的弟子 多系陕西关中人,所以他的 学派被称为“关学”。张载曾 中过进士,担任过县令,辞 职后,回乡讲学。张载是北 宋初期著名的理学思想家。 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西 铭易说经学理窟 。张载成为构筑宋明理学理 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二)关于宇宙本源问题 v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大千世界都是 由气构成的。而气是变化不已、运动不止的 。v由此推论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是 宇宙的本原的结论。张载的气本论奠定了明 清实学的理论基础。 (三)“天理”与“人欲”之辩v1、何谓“天理”呢?v“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 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又说:“ 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 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v“天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因此能通天下之 志,悦天下之心。君子以“时义”教人,即以 时宜的道德教人,也就是以“天理教人”。这 样,张载就把“天理”从道德视角加以本体化 了。 2、何谓“人欲”呢?v张载认为人欲就是个人物欲、私欲,即“私 己”。v具体表现为“意”、“我”、“固”、“必”四种形式 。“意”就是有个人的私念; “我”则是有一定 的局限; “固”是不改变私念;“必”是有个人的 条件和要求。四者之一,都是“私欲”。v张载提出了协调“天理”与“人欲”的原则和方 法,这就是“平物我,合内外。”“物”,泛指 自身以外的人或物。(四)“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v张载把人性分为先天和后天两途,提出“天地之性” 与“气质之性”。他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本于“气”,所以是善的。但是圣人存之, 俗人去之。然而,俗人经过学习、修养也可以恢复“ 天地之性”,从而成为“圣人”。v俗人有的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形而后”即有 形体的人生下来以后才有的本性。这就是说:“气质 之性”要受环境的影响,由于气质和环境各异,因而 “气质之性”既是各异的,又是可以改变的。 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 (一)二程生平著述v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是亲兄弟,同受业于周敦颐,是宋代重要的理学家,因 为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把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 v程颢,子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河南人,早年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官吏,后 到朝廷供职,曾上书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被赶出中央到外地做地方官,后病故。v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没有考中进士,曾经教过幼年哲宗读书。 (二) “天理”与“人欲”v1、“天理”: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 次:v(1)宇宙本体之“理”;( 自然界法则 )v(2)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颐说:“天下 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 有一理。” (社会根本法则)v(3)伦理道德之“理”。“视听言动,非理 不为,礼即是理也。” (封建伦理纲常 )v2、“存天理,灭人欲”v“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 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 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 私欲。 v“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我们多年来集中 批判的一个问题。多年来总把“去人欲”解 释为反对人民求生存、求最低衣、食、住、 行的欲望。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 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存天理 ,灭人欲”这一命题,这是应该批判的。 (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v程颐说:“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 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 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又问: 愚可变否?曰:可。v程颐认为“性”是先天的,善的,“才”是后天 的,有善有恶。先天的善性,就是“天命之 性”。后天有善有恶的性,则是“气禀之性” 。二程提出“性”与“才”的概念,主要是为了 统一“天理”与“人性”的目的。总之,“天命之 性”是先天的,善的。而“气禀之性”则是后 天的“才性”,它是可以改变的。 v人性问题:v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v孟子性善论;v荀子性恶论;v宋明理学:v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v二程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v(一)生平著述v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福 建人。19岁考取进士,是二程 的四传弟子,得理学之正传。 他一生不愿为官,中进士之后 50余年间,作了30年官,在朝 不过40天,大部分时间在福建 讲学。他曾利用为官之便,在 庐山重修白鹿洞书院,聚徒讲 学,扩大影响。因其长期在福 建讲学,故他的学说被称为“闽 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理 学,后人因称“程朱理学”,是谓 宋明理学的正宗。v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通 鉴纲目近思录等,后人 又为他整理编成朱子语类大 全等。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朱熹与武夷山水山上看水水如玉,水中观山山似屏。(二)朱熹的政治思想v1、自然观: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 。v他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或根本, 天、地、人、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 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所该载。v 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 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 无物,都无该载了。”2、人性论:人为万物之灵、人与物异的性论v他首先把“人”与“物”分开,认为“人”与“物”都有 “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人性”决定其所 以为“人”的道理,“物性”决定其所以为“物”的 根据。但是,“人”与“物”又有不同,人与物的 不同,主要是因为“人性”与“物性”的不同。“人 性”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而“物 性”却没有。由此,为“人性本善”找到了理论 根据。3、“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辩v在义利问题上,朱熹强调以仁义为先的义利 观,并由此引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仁义 之辩。v 他说:“窃闻之古圣贤之言治,必以 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三)四书集注在儒学史上的地位v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是宋元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基 本的儒家经典,经朱熹的注解和提倡,在社 会上流传和普及起来,成为儒学权威经典。 朱熹便把这四部书合为一书,称之四书 。他认为这四部经典在儒家著作中最为重要 ,所以他以平生之力去做“集注”,使四书 成为儒家早期或经典著述中最具理论性、纲 领性、理想性的著作。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王阳明生平著述原名伯安,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 学家,也是宋明儒学之心学的集 大成者。他不但在儒学思想上独 树一帜,给中国哲学以深远影响 ,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皆有重 大建树,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时人称他“才兼文武” ,为历史上少见的奇才。王阳明 学说特别重视“致良知”、“知行合 一”、强调“心外无物”、他提出“破 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口 号,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阳明故居龙场悟道阳明祠阳明书院残留的正 门(二)“心即理”学说v王阳明所论“心即理”是把二者统一起来,认 为在心之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他说,天地万物的声音、颜色、气味等 物质不是自然界发出的,它们来自人自己 的内心。并且把“心”提升,把“心”超越,这 就使“心”具有了主宰和本位的地位。王阳明 认为“心”不只是个意识活动的精神实体,也 不仅是代表道德伦理,而且更具有决定万 物、万事的最高主宰作用。(三)“知行合一”学说v第一,他所说的“知”,不同于我们今天通常所说 的来源于实践的“知识”,而是发自内心的“良知”; 他所说的“行”,也不是我们理解的“行为”或“实践” ,而是“意念的发动”;v第二,“知”与“行”,本来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二 事,而他却混成一事。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也没 有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意思,仍然是用“心”统属他 的“行”的“合一”,这实际上就是儒家的天地万物一 体之仁的“天人合一”的精神;v第三,他的“知行合一”说的根本目的在于克制“不 善”的言行,即消除不符合封建理论道德观念,达 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最高精神境界。这就是王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实质和全部内涵。(四)“致良知”学说v良知二字来源于孟子。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 念是天赋的,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发挥,提出了“致 良知”的主张。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致”,是“达 到”、“表现出”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良 知充分表现出来,就达到了“知”。v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王阳明对孟子的良 知作了本体方面的发挥,认为良知是是非之心, 好恶之心;良知人人都有,人人皆可为圣人。它 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中,是心的本体,人们无需 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五)研究宋明理学的现代价值v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演变与融合过程。v第二,研究理学可以帮助和训练思维方式 。v第三,研究理学,可以发掘出丰富的有价 值的重视伦理道德的材料,如认为“良知”只 在人心,不论圣愚,天下古今所同也,承 认“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