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宜春中学 2018 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计 18 道小题(包括 1 道书写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书写(10 分)1.本试卷卷面书写分 10 分,请每位同学认真书写!书写整洁,字体美观,10 分书写整洁,字体较好,8 分书写一般,字体一般,6 分书写潦草,字体不清,4 分书写马虎,字体难以识别,2 分二、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 题。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2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2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3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3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三、古代诗文阅读(31 分)(一)文言文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大破荆军,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荆:即楚国。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顿舍:停宿。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怚:同4“粗”。5对下列句子中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估计B见谢王翦曰 谢:道歉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D楚师遂败走 走:离开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B.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C.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D.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浪淘沙 邓 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5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枕簟凉生:竹制的枕席生出凉意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9.本词上片中“雨” “井桐”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丰富内涵?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分)10.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感觉“枕簟凉生” 的原因有哪些?(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夜雨寄北中,作者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是_,_。(2) 沁园春长沙中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3)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高渐离击筑的曲调由悲凉转为激昂,_,_两句通过神情、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家同仇敌忾的信心。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2 分)丹心一片林徽因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 年 6 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 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30 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丰,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6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 72 烈士之列。她给 8 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 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 ,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1949 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