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邢台一中 2014-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第第 卷(选择题共分)卷(选择题共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分)1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战国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秦汉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2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 (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3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4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天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管理,此处当指收租税)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说明2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6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表明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7右图一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 A行政 B手工业C司法 D贸易8明闽小记载:“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估计其园。吴、越曰断 ,闽人曰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 ”这反映了A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B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D吴、越与闽形成市场一体化9 “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 “宣扬国威” “友好交往” ,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A闭关锁国 B民间贸易 C对外开放 D朝贡贸易10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B七国之乱影响巨大C史家思想受到限制 D商品经济日趋衰落11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3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工业革命 邓小平改革开放 B C D12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A君主专制 B小农经济 C文化政策 D闭关锁国13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亚当斯密认为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14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15下列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东南各省所植甘蔗获利颇丰。自通商以来,洋舶所带洋糖,色泽莹白,人咸爱之。旧日之糖,销路日微,销数日绌,糖商折阅,无可挽回。 ” 中国某些传统手工业行业受到冲击 B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该言论冲击了“中4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 体西用”的理论基础 C “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1894 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 ” 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D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 洋务运动主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161936 年 1 月 1 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 月 3 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B.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17下图是 16521888 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 A传统农业的解体 B近代工业的兴起C国际贸易的发展 D经济结构的优化181895 年 12 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 “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 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 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经济改革5191914 年 12 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20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 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211962 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 2 万个,加上 1961 年减少的 24 万个,共计减少了 44 万个,相当于 1960 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 45%。1962 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 1960 年下降了 47%,重工业下降了 57%,轻工业下降了 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D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22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 、 “文学革命” 、 “思想革命” 、 “家庭革命”、 “婚姻革命” 、 “教育革命” 、 “社会革命” 、 “佛教革命” 、 “祖宗革命” 、 “产业革命” 、 “科学革命” 、 “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23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6上世纪 60 年代 上世纪 70 年代 上世纪 80 年代 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C图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24从 1979 年夏收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生猪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六。收购价格提高而市场销售价格不变,财政补贴达一百六十八亿元. 到 1984 年,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百分之三十。政府的举措A平衡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B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C极大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打破了价格领域的计划体制2550 年来,江南造船厂创造了近百项中国第一,江南人创造的“江南精神” ,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也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奋发图强的梦想。材料中的“江南精神”A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B是封建官僚中饱私囊的借口C圆了近代中国的自强梦想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6据统计,19 78 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 40152 万人,农业就业人员 28318 万人,占70.5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6945 万人,占 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4890 万人,占 12.2 %。据此可知A此时的我国就业结构还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的解决了当时的就业困境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明显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 27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7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28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 “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29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A商品贸易逐渐消失 B “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30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