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5页 / 共82页
第6页 / 共82页
第7页 / 共82页
第8页 / 共82页
第9页 / 共82页
第1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考详解 上高170182班科技文阅读详 解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 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 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 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 ,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C.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 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 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D.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 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 论辩。 .D。A. “唐中叶官方设立的 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 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属于 无中 生有B.近代学堂的产 生和古老书院没有关系。C. “当代大儒”并非朝廷或地方 官府所请。 2.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 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B.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 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 得和研究成果。 C.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 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 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 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 、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2.C。陆九渊与 朱熹的学术观点 并不相同。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 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 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 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 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 祭祀有很大的区别。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 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 用。 D.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 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 刻而成。3.A。“佛教禅宗的 教义对书院的教学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理解有误。文言文详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若虚自分必死节 分:料想 B 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制造 D 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4.答案:C(造:造 访,到去。)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 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3分) 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 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 B C D 5.答案:B(说明他 为政爱民,老百姓爱 戴他。说明没有立 建功德碑的客观原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3 分)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经过几天后他才 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所以在他要离开 的时候百姓们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的一 席慷慨激昂的雄辩,反映了王若虚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 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已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 ,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 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 立建功德碑。6.答案C.。(“最后还是 屈从了”有误。“乃共删 定数字,然止直叙其 事而已”可见在本质上, 并没有为丞相歌功颂 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 立见屠灭。(5分) 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 人稍稍抵触(他们),(他们)就进谗言 ,罗织罪名构害(他人),(使那人)立 即被杀害。(辈:一类人;少:稍稍、略 微;忤:违逆、抵触;见:被动句式;每 处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 无让。(5分) 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 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 位不要推辞。(属:劝请、邀;白:报告 、禀告;其:副词,祈使表希望;让:推 辞;每处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文言文翻译详解 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 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 。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 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 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 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 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王若虚字从之,是槁城人。从小聪颖慧 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 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 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 。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 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 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 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 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 正大初年,宣宗实录 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 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 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 ,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 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 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 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 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 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 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 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 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 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 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 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 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 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 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 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 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 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 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 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 把什么事写进去? 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 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 ?”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 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 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 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 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 吗? ”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 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 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 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 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 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 、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 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 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 (崔立)了,希望二位切不要推辞。”刘祁 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 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 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 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 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 最终没有建立。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 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 :“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 ,谴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 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 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 于世。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 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 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 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 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 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 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 现了。” 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 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 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 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 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 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 ,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篱落:篱笆。 8.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 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5分)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 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 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 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 凄凉的心境。(1分) 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 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 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 凉之感。(2分) 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 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 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 (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 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分) 9.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 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6分) 衬托或对比。(2分)茫茫夜色中 ,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 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 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 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 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 )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 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名句默写 (1)山头斜照却相迎 也无风雨 也无晴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 (3)人比黄花瘦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现代文详解(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 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 村的热爱之情。 B. 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 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 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 率、质朴的性格。 D.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 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 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 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1).B E。 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 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