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勃 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宋玉的风赋云:“ 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 “ 凉风 ” ,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 肃肃 ” 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了。这风确乎是“ 有情 ” 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 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 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 青云之志 ”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 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 ,这大概就是其“ 余味 ” 之所在了。此诗的着眼点在“ 有情 ” 二字。上面从“ 有情 ” 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 有情 ” 赞其“ 为君起松声 ”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 “ 肃肃 ” 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 加 ” 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 驱烟 ” 、“ 卷雾 ” 、“ 起松声 ” 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 驱” 、“ 卷” 、“ 寻” 、“ 出” 、“ 为君 ” 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 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逐钦州,途经大庾岭,寄宿于北驿,预备次日渡岭。而面临此崇山峻岭,心有所感,遂题诗于驿壁,以泄情懑。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自古为蛮荒之区,唐代尚未完全开发, 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南方蛮烟瘴气,鴃(ju)舌鸟语,白不同于中原之文明,诗人明朝即将越岭,对于前程之陌生,充满着怀疑和不安,回顾北方之故园,不胜眷恋与期待,然而现实终不可逭(hu n) ,徒然增添痛苦而已。此诗从季节下手,所谓“十月小阳春”,十月虽属初冬时节,气候尚称和暖,故有阳月之称,庾岭位近亚热带,大气也较同月份的北方和暖,因此诗人以“阳月”指称十月,不止足套用典故而已,也为了“阳月”能予人特殊的温煦之感。就在这个月份里,诗人出现在庾岭之前,面对异地的风土人情,令人不禁睁大眼睛,恣意浏览,细细品味。这时南归的雁子,阵阵飞来,映入诗人眼帘之中,心中激起一股悲哀,”雁子呵,你可是伴我南行么?”正感同病相怜的当儿,蓦地,一个古老的传说闪在脑际:“南飞的雁子到此就会回头。”显然的卤就是雁儿南飞的尽头,而诗人此行的尽头,却在岭外遥远处,无限愁绪,齐涌心头。相传衡阳有回雁峰, 每年雁子至此则回,绝不过岭。 诗人的传闻根据于此,只不过将地名更易,本来使用典故,贵在能将情意完全表达,至于名物考证,尚在其次,诗人才学博洽,不至误记。【评析】: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 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诗旨在写“愁” ,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动人。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诗人以情布景,以景衬情,虽未着一“愁”字,却将内心的无限愁绪,抒写得缠绵凄恻,扣人心弦。诗的首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见。此时的宋之问已由宫廷侍臣变为天涯逐客,将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饱受岁月的煎熬。只身前往蛮荒之地,家隔千山万水, 归家之期遥遥无望, 前途祸福难料。 瞻前顾后, 忆往思来, 怎不百感交集, 涕泪交加 ?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之时, 南飞的大雁更是触动他满腹的愁思,因此诗的开篇就为全诗奠下了凄凉的基调。颔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感。大雁南飞, 飞到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了,而诗人非但不能滞留, 还要翻山越岭, 到那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去。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诗人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乡,与亲人团聚,自己根本无从知道,怎不令人愁肠百结?此联由雁及人,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真切感人。颈联描写了诗人眼前的景象。江上潮水下落, 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 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这景象给诗人受伤的心口,再添上一段忧伤。此联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将自己悲苦的心境烘托得更加深切。 同里又以景衬情,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衬托了自己内心的迷离惝恍,使抒情色彩更进一层。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在心中暗暗祈祷:“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是该可以见到的!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句中的“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向巅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总之, 诗人先以贬谪岭南时的所见所感开头,后以绵绵无尽的思乡情意作结,将满腔的幽愁别绪表达得酣畅淋漓,给人以无穷的蕴味和无限的遐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 涵 ” ,有包含的意思。“ 虚 ” ,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 指天空。“ 浑太清 ” 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云、梦 ” 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 ” ,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 ”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 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 ” ,渡的意思。“ 楫 ” ,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 ,闲居; “ 圣明 ” ,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 徒有 ”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 ,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 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 ” 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 波撼 ” 两字放在“ 岳阳城 ” 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 ,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 ,是说在这个“ 圣明 ” 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 ” 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 垂钓 ” 也正好同“ 湖水 ”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 733 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 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 换新声 ” ,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 “ 总是关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