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1、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 以西。 w翻译 :因此我又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能托 王拱辰在给你写信时附上我的意思,随后我就出发 西行了。 w2、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w翻译:开始打算从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 没有马匹,只好走水路。 w3、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 才至荆南。 w翻译:沿汴河前进,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 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府。 w4、莫苦相尤否? w翻译:不会十分埋怨吧? w5、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 w翻译:跪拜节度使,这才令我感到自己是县令了。w6、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w翻译:害怕责备别人太甚,以博取忠直的名声。 w7、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w翻译:然而师鲁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这种看法又好像 不太了解我的心。 w8、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w翻译:一路上,很有一些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劝 慰的人。 w9、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w翻译:然而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 面对这些刑具就像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w10、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 以朋友待之也. w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 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严厉责备他,并没有把他当 朋友看待的。w11、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w翻译:并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写下来使人诧 异的。 w12、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 w翻译:当他们谈论政事时,感动发愤不怕杀头。 w13、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w翻译:在文章里表现那种不能忍受困窘的忧虑情绪 ,他们内心的喜乐哀伤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w1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 言我为大不为小。 w翻译:近代也有因正直敢言被贬的人,但有的人放 荡纵酒,自诩自己以大事自负,不拘小节。 w15、自言益慎职。 w翻译:告诫自己要更加谨慎做好本职工作。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 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 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 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 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 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 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 否 ?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 六郎旧疾 平否?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 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 .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桔柚, 大笋,茶壃,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 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 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又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 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 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 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 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 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 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 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 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 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 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 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 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 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 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 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 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 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 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 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 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 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尹师鲁,欧阳修 的挚友,一生怀才不 遇,郁郁而终。他们是好友,两 人同是被贬,尹洙在 欧阳修被贬后,对欧 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 ,就写信询问。于是 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 回复他的询问。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见绐( ) 君贶( ) 惶( )迫 沿汴( )绝淮( ) 郢( ) 柚( ) 茶荈( ) 老婢( ) 鼎镬( ) 烹( )斩 愚懦( ) 枕藉( )dikunghungbinhuiyng yub hupn gjinuchunzhn砧 ( )、俟 ( )s思考: 1根据鉴赏提示,说说欧阳修为什么写这封信 2根据鉴赏提示,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疑问,但解答 疑问一直到哪一段才出现。 第5段 4那么开头14段的文字主要写什么? 叙家常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叙述二人别后情形; 第二部分(58)推心置腹谈自己被贬后 的思想。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欧阳修叩首,师鲁书 记十二兄,以前在京 城分别的时候,约定 派人到河边送行,已 经答应了你,就派老 仆人出城,但他返回 却说没看到你的船。 那天晚上,等到收到 你的信,才知道你停 船等待我,责怪我没 有像约定那样前来, 我才知道老仆人偷懒 前去而我被他骗了。第一段:遗憾不得 相送。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 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 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我离开京城的时候,吏役百般严厉催促, 比不上都促你离京的人有德行有礼节,让 我惶恐不知该做什么。因此,又没有在京城 给你回信,只能再三嘱托王拱辰趁着给你写 信时附上说明我欧阳修的意思,随后我就 出发向西行了。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 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 .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当初我打算从陆路前往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加 上无马可骑,才改为水路舟行。顺着流汴河渡 过淮河,泛舟长江,共走过五千里,经过一百 一十天才到达江陵府。在路上没有寄信的地方 ,不知道王拱辰是否给你写信说明我的心意?第二段:心中挂念 ,不得修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 郢止两程,方喜得作 书以奉问.又见家兄 言:有人见师鲁过襄 州,计今在郢久矣.师 鲁欢戚不问可知,所 渴欲问者,别后安否 ?及家人处之如何, 莫苦相尤否? 六郎 旧疾平否? 等到(我)来到这里问当 地人,他们说这里距离郢 州只有两天路程,才高兴 能够写封信奉上我的问候 。又见到我哥,说有人见 你经过襄州,估计现在到 郢州时间很久了。你是喜 是忧我不问也知道,急于 知道的是你别后是否平安 ?以及家人怎样看待这件 事情,不会十分埋怨吧? 六郎旧病好了没有?第三段:喜得作书 奉问修行虽久,然江 湖皆昔所游,往往有 亲旧留连,又不遇恶 风水.老母用术者言 ,果以此行为幸.又 闻夷陵有米,面,鱼, 如京洛;又有梨栗, 桔柚,大笋,茶壃,皆 可饮食,益相喜贺. 昨日因参转运,作庭 趋,始觉身是县令矣 .其余皆如昔时.w 我的行程虽然时间长, 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 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 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到大 风大浪,老母亲相信算命先 生的话,说这次行程果然是 平平安安。又听说夷陵地区 出产米、面、鱼,如同京城 与洛阳,又盛产梨、栗、橘 、柚 大笋、茶叶,都可供 饮食,更加感到庆幸和欣慰 。昨天,因为参拜转运使, 跪拜节度使,这才觉得自己 确实被贬为县令了!其它的 情况都和过去一样。第四段:此行甚幸 ,让朋友勿挂。与尹师鲁第一书 w第一段:遗憾不得相送。w第二段:心中挂念,不得修书。w第三段:喜得作书奉问。w第四段:此行甚幸,让朋友勿挂。前面四段记叙二人别后情形, 作者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 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 垫。第五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哪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 什么态度?其核心要表明什么?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核心表明: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又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你给我的信中说,担 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 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 (只是)害怕(落个)责 备别人太重,以博取忠直 的名声的动机。现在我想 清楚了,不再怀疑自己的 所作所为。但是,你又说 我对朋友不了解,你的这 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第五段:当与高书时,盖已 知其非君子,发于 极愤而切责之,非 以朋友待之也.其 所为何足惊骇,路 中来颇有人以罪 出不测见吊者,此 皆不知修心也.师 鲁又云非忘亲,此 又非也.得罪虽死 ,不为忘亲,此事 须相见,可尽其 说也. 第五段:答尹师鲁三疑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 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严厉责 备他,并没有把他当朋友看待 的。他的行为不值得惊慌害怕 。沿途有不少因为我获罪感到 意外并加以安慰的人,其实他 们都不了解我的心意。你又说 我此举不能称作不孝,这又错 了。获罪即使死了,也不是不 孝,这事须等到见面后,才能详 尽地说给你听。w总结上一段,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自己做 的事情是否后悔?w不后悔w第六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与第五段是 什么关系?原文哪句可以证明?w第六段是第五段的进一步说明。w第五段: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w第六段: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 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w欧阳修他们做的事情,在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反应? w招致的众口议论 w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w在欧阳修眼中,是什么原因让众人议论?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 间,相师成风。欧阳修认为,他们这样做符合古人的什么思想 ?原文词语 有死不失义w纵观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致书高 若讷”这事情的想法是怎样?原句有哪些可以 说明? w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 w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w平常事情,不值得宣扬 w自己这样做是尽了应有的责任。 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 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 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 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 而诧人也.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 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 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 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 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