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重点问题第一节 梯度及梯度转移 一、梯度的概念 地理梯度 “梯度”一词在自然地理学中, 被用于说明海拔的某一等高线所环绕的一 定空间地域(梯田) 。 关于梯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 展梯度图。学术界对梯度的额定义也多种 多样,学者对梯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点。补充:生产布局 指物质资料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包括生产 的具体地点、规模、相互联系和地域结构。包括部门布局 和地区布局。部门布局是按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交通 运输业等进行的布局,大至整个行业、小至个别企业或某 项生产的布局。地区布局是以地区为单位,包括各个生产 部门在同一地区的综合布局,形成一定的部门结构和相互 联系,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省一县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乡 镇的生产布局 受自然条件(地形,气象气候状况,土地资源的条件和质 量,水资源的丰富性和保证程度,生物资源状况,矿产资源 的种类、数量、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的数量 和素质状况,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区特点,交通运输条件, 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以及政治、国防因素等)和技术条件 (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原料燃料利用能力和水平)的影 响。 高洪深认为,从生产力布局学诞生之日起 ,梯度就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向高 水平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陈秀山和张可云认为,区域梯度是区域间 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 在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 ,多次使用“梯度变化曲线”来描述不同 空间地域间的地租、人口密度、土地利用 收入的变化轨迹。 吴殿廷认为,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 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 差异。 上述专家学者既有从自然要素层面来描述 梯度的概念,也有从经济要素层面来论述 梯度的概念。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及梯度 转移理论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梯度划分指标可以采用人均国民收入、综合指 标P121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及 转移理论 二、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1、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 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 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 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 衰老。弗农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 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 周期的变化,必须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 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 比较劣势。 2、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 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 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 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 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P121. 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 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 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 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 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同,其布局指 向也不相同。 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 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 、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 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 透”现象。第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老阶段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三、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 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 、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 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十三五重点产业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 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 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 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 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 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实践经验表明,创新部门一般布局于大城市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 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 地,给研究与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 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 需投资。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 的风险都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 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 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 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处于有序转移阶段的因素: (1)必要: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增多, 竞争也将加剧。 (2)有序:处在发展阶段上的产品的生产之所 以必须从第一梯度地区转移到第二梯度上某些 条件较具备的地区,而不能越级转到劳动力与 原料费用等更低廉的第三、第四梯度地区,是 由地区接受能力的差异决定的。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普及阶段或标准化阶段,生产由技术密集型 逐步转变成简单劳动密集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者就用这种生产的生命循环 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论来说明在世界和国 家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与推 移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四、梯度转移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 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 的运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一般是大城市 )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地转移,出现所谓“工 业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象。 第二,转移基本上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 产业(产品)的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标准 化的一般技术,或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五、对国内梯度转移理论研究的评价 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贡献固然有目 共睹,第一,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梯度推进理论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 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 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第二, 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 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 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往往呈现出 梯度性,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能取得较好效果。第三,在 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该理论的指导 下,我国制定了“七五”、“八五”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 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带后富 , 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一个层面: 第一,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 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它以传统 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区 域现代化的标志。 第二,对梯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讨论限于 宏观层面。 第三,依据技术和生产力标准进行的梯度 划分,难以适应区域实践发展的要求,不 利于资源优势地区比较优势战略的制定。 第四,把梯度静态化,使得对梯度的理解 从静态走向绝对,阻隔了梯度理论的发展 壮大,削弱了其解释力度。 总之,随着客观现象世界的日益丰富多彩 ,梯度理论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创新,这对 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实践都 具有重大意义。六、围绕梯度转移理论的几种争论 梯度转移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在全国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 有人从多层次和作用主次的角度去审视这 个问题,结果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1、反梯度转移论 所谓反梯度转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 高梯度区向地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 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去推移。 他们认为,区域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 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 需要和条件来定。 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具备,那么,不论 区域处于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接引进先进技术, 进行优先开发。因此,处于低梯度的区域,也可以 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产业跳过传统发展阶 段而实现跳跃发展,然后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 。 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额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 。 2、梯度和反梯度并存论 他们认为,技术的梯度转移是在生产力不发达 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其原型在古代社会中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 化,使技术的梯度转移产生各种类型。一般来 说,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 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 形式。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3、梯度主导论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从理论上说,技术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 是扩散地区有其内在动力和外来压力,愿意扩 散出去;另一方面,更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 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的方向的选择,主要看 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 所谓引力场,是指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 、市场场、技术场、资金场。由于种种原因, 这六个引力场的引力强度不同。其中资金场、 技术场,由于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建立, 耗资较多,对技术要求高,因此,这两个引力 场引力很大,而且有递增的趋势。这种情况, 通常楚翔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而在不发达地 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