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2 2课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特点:2.措施(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俸禄制 484年实行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原因:目的:内容:影响: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 入,加深矛盾。(2)均田制 485年实行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三长制”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农民宗主北魏政权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 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 制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国家对人有利于国家对人 民推行均田制。民推行均田制。内容: 影响:(3)“三长制”宗主北魏政权农民(改革前)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后)(4) 租调租调制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租( 粮食,如 粟二石)和调调(绢帛或布一匹 )。 作用 :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 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 国家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 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 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目的: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二、巧设计迁都洛阳1. 原因2. 过程3. 影响 1、原因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补充:洛阳的优势:(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2、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3、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 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 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 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 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 会威胁我们的统治。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 由平城迁到洛阳。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守旧反迁都势力, 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 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2003上海卷真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 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 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B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文化。2.内容易服装:易服装:讲汉话:讲汉话:改汉姓:改汉姓:通婚姻:通婚姻:改籍贯:改籍贯: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人才;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意义(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背景背景社会矛 盾尖锐鲜卑族 落后内容内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影响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俸禄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保证政府收入稳定和巩固政权侧重点侧重点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课堂小结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第一 阶段第二 阶段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移风 易俗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 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洛阳的繁盛) 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的发展;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 交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1)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 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 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 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 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 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 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 活方式汉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 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链接高考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 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 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做出了贡献。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 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 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本单元线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重点是创建新制度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亲自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链接高考:(08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 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 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 (1)材料1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 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 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 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 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2)材料2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 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依据材料3,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基。(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 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 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2: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分)相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 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 些改革措施(3分) 措施: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 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溯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 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2010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 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 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 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 ,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 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