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论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 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News gathering/News interviewing)。在我国,“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 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晋书干 宝传:“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曰:若使 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 分其讥谤。”)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的是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第一节第一节 采访概说采访概说二、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 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 作的龙头。 一篇新闻稿的产生来说,它要经过七个步骤: 寻找新闻线索 采集材料 选择题材 理出观点 提炼主题 安排结构 写出稿件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新鲜和及时的特点; 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指导性的特点。 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 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 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一、采访的一般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很多部门都要进行调查研究,但目的各不相 同。记者的调查研究则是为了制成新闻作品 ,广泛传播。 (1)新闻性。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目的是为了弄明真相,记录事件、传播信息 ,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各司其责、目的各 异。 (2)广泛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服务对象非 常广泛,因而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不 受行业、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新闻价值,又 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力去调查。 (3)时间性。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 必须迅速、及时;对于突发事件,更要求记 者立即赶赴新闻事件现场,迅速做出判断和 反应,予以报道。 (4)可感性。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 ,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 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 (5)公开性。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 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 社会的检验。 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 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私 人交往); 它是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不 同于行政法律活动的交往);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不同于公关 、推销等活动中的交往)。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 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到: 记者的工作就是为那些不能目睹或了解影响 他们的事件的人们,查清并说明真相。 法拉奇的采访名 言: “在我的面前只 有被采访者,没 有国王、总统和 首相。”“这是我的访问,我访问的是你 ; 只有你不能回答的问题, 没有我不能提问的问题。” 邓小平会见意 大利女记者法 拉奇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 、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 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 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 了,这就是机遇性。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 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 ,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战地记者 。 3、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 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 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 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 配错照片 江西严肃查处南昌晚报“618”重大政治性事故大江网23日讯:6月18日,南昌晚报在一版刊发的导 读标题“深圳罗湖区女公安局长受贿被判15年”中 ,错误地配发任长霞同志的照片,在社会造成十分 恶劣的影响。对南昌晚报发生的这一重大政治性事 故,江西省委、南昌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 迅速对事故进行调查并作出严肃处理:给予该报一版责任编辑赵婷珑解聘处理,省内新闻 出版系统三年内不得录用;撤销朱朝旺总编室主任 职务,予以解聘;撤销陈豪副总编辑职务,予以解 聘;给予南昌晚报总编辑黄洪涛行政记过处分。同 时对南昌晚报实行停刊整顿。 南昌晚报“618”重大政治性事故给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二、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 事实。材料的准确度:材料不仅应是真实的,而且 应准确无误.材料的深刻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的深 浅度、典型程度,还要注意挖掘新闻人物的思 想境界、精神面貌。材料的全面性:材料的多、全、整.材料的细微程度:细微具体、生动、有 细节、有人物语言。 材料的基本要求小知识点 第一手材料(First hand material)记者亲自 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Secondhand material) 记者从当 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三、四手材料 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 那里获取的材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 读、辩别、验证。 案例 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 闻 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最 高奖学金的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第一中学的 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科中 获得的优异成绩。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年来,第一 次把这样高的学位和奖学金授予给刚刚读大学二年 级的中国女孩。1997年6月,在齐齐哈尔一中读高二 的吴杨来到英国。在莱斯顿预科班学习一年后,于 1998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被牛津、剑桥大学同时录 取,吴杨最后选择了牛津大学。在今年6月进行的大 学一年级期末考试中,吴杨在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 课中全部考得第一,这是牛津大学建校史上从未有 过的。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吴杨博士学位,颁发给她6 万英镑的最高额奖学金。导师戴里克教授说,吴杨 是他当15年博士生导师中教过的最好的学生。 “牛津天才少女”的神话是唯一由专业记者( 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相继刊 载报道)采写的假新闻。事后调查发现,最 初的报道源于朋友间的一次饭局。吴杨的父 亲和朋友吃饭,在酒桌上谈到了女儿的一些 情况,朋友中有与某记者相熟,转述了吴杨 的故事,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们来看以下“情况传递链条” 事实吴杨的叙述父亲的转述朋 友的再转述记者 (朋友的再转述)记者第四手材料 (吴杨父亲的转述)记者的第三手材料 (吴杨的叙述)记者的第二手材料 记者的第一手材料 事实(吴杨的真实情 况)第三节 采访方式直面采访 定义: 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 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 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 在用得最多的一种。小丫跑 采访李毅中 (国家安全 生产监督管 理总局局长 ) 模拟采访: 要求: (1)拟好提问纲目; (2)注意观察,因人而异 ; (3)掌握主动权。 注意事项: 要研究对方,揣摩对方的音形笑貌的细 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 不要不等对方谈完就打断对方,转换话 题,既打断对方的思路,又不尊重对方;但 也不能任对方侃侃而谈,如天马行空,不着 边际,以致浪费大量时间。案例王家绵与专访关肃霜故乡探 亲记 关肃霜说:“省里的一些报纸已经报道,你就 不必采访了吧?” 王家绵说:“荆州也是你的故乡了,我最爱采 访家乡人。” 王家绵提出古怪问题:“你知道荆州内满族 关姓的来历吗?” 王家绵说:“你回家来,你知道你祖宅前的一 口古井在什么地方吗? 遇到采访对象厌倦采访,甚至谢绝访问时,应该善于采用心理沟 通的方法开通采访的渠道。寻找共同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话题,以 便吸引采访对象的注意 。 为自己争取机会 “让自己能成为最后一个提问” 吴晓莉 清华大学时鲍威尔演讲时清华学生拿着 鲍威尔的书赢得提问机会 视觉采访 即用眼睛采访。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细致的观察 、具体的描写。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 ,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讨论练习 :观看姚明广告片 比如正在比赛现场的教练或运动员,审判中 的法官或辩护律师、警官或警方调度员,正 在授课的性格活泼的老师。 目的:训练叙事文及描写文中使用的观察能 力和写作技巧。 建议:选择不会因为你的在场而受到打扰或 有所改变的被访者。书面采访 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 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 ,得到书面答复。 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 并征得采访对象同意。一般是对“大人物” 的采访。 2. 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 前往,但又必须采访。 3.记者在无法接近对象的情况下,书面 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的一种特殊手段。 4.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 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这是 书面采访最大的一个优势。 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 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或为你准备必要 的材料;答复也可以详一些,细一些,不 仅可以作为报道依据,还可以作为资料保 存。 缺陷:不能保证每次书面采访都得到答复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 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 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 访。 隐性采访 又叫微服采访。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 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用权对方不知 道你是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 隐性采访(偷报、偷录)产生的客观因素 1.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新闻实务是隐性采访 的物质基础。 2.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 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 3.“纪实” 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4.舆论监督难度加大 案例分析 1992年,美国ABC公司的两名记者持假身 份证到狮子食品公司的超市工作,用藏在假 发里的微型摄像机和带在身上的小麦克风摄 录下该公司利用过期食品,把腐肉清洗后改 包装等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轰动。狮子公 司以欺诈公司雇员和违反进入私人场所的规 定、违法获取公司工作现场情况等罪名起诉 ABC。 质疑:你认为法院如何判决?你如何看 待判决结果?电话采访 即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 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话 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快捷,美国称之为“快餐式 采访”。 1.哪些情况下宜采用电话采访? (1) 联系采访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