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兴宁一中高一年级上期月考物理测试题兴宁一中高一年级上期月考物理测试题一、单选择题(共一、单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一本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书对地球引力的相互作用力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B地球对书的引力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合力2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 D正压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3对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运动的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C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D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4小球以某一初速度 v 滑上一固定的光滑斜面,则在上滑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共有( )A一个 B两个 C三个D四个5如图所示,两楔形物块 A、B 两部分靠在一起,接触面光滑,物块 B 置在地面上,物块 A 上端用绳子拴在天花板上,绳子处于竖直伸直状态, A、B 两物块均保持静止。则( )A绳子的拉力可能为零 B地面受的压力大于物块 B 的重力C物块 B 与地面间不存在摩擦力 D物块 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6在力的合成中,下列关于两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A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 B合力一定小于每一个分力C两个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在 0180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D合力的方向一定与分力的方向相同7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 1s 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A保持不变 B不断变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8如图所示装置中,小球的质量均相同,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均不计,一切摩擦忽略不计,平衡时各弹簧的弹力分别为 F1、F2、F3,其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2F3 C F1=F3F2 DF3F1F29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 12 N 的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m;悬挂 20 N 的重物时,弹簧长度为 0.20 m,则弹簧的劲度系数 k 为( )A75 N/mB100 N/m C200 N/m D250 N/m10如图所示,放在斜面上的小盒子中装有一些沙子,恰沿斜面匀速下滑,若在小盒子中再缓缓加入一些沙子,那么( )A小盒子所受的合外力增大 B斜面对小盒子的摩擦力不变C小盒子仍将匀速下滑 D小盒子将加速下滑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共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是正确的,全对得正确的,全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得分,选对但不全得 2 分,选错或不选得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分)11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其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A20s 末甲、乙两物体相距最远B前 40s 内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减小,40s 末乙追上甲C前 40s 内甲、乙两物体间距离一直在增大,40s 末达到最大D前 40s 内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40s 末乙追上甲1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 20N 和 50N,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可能为( )A0B20NC40N D70N13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A当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 20mB在 010s 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C在 10s25s 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D两物体在 10s 时相距最远,在 25s 时相遇14如图所示,一木块受到垂直于倾斜墙面方向的推力 F 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墙面与木块间的弹力可能为零 B墙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C在推力 F 逐渐增大过程中,木块将始终保持静止D推力 F 增大,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大小不会变化4三、实验题(三、实验题(24 分)分)15.(1)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 k20N/cm,用其拉着一个重为 100N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 4cm 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当弹簧的伸长量为 6cm 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为_,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2)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两弹簧秤的夹角相同C每次弹簧秤示数必须相同 D只要一个弹簧秤的读数相同就行随后开始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如图(b)所示。先用两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结点到某一位置 O,此时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F1和 F2和两细绳的方向。请完成下列问题: F1的读数如图(c)所示(只画出了弹簧秤的一部分)则 F1= N.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拉长,应该使结点拉到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下 下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则其中_同学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5四、计算题(四、计算题(3 小题共小题共 30 分,答案写在答题区域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分,答案写在答题区域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16如图所示,质量为 m=2kg 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力 F=10N 的力斜向下推物体,F 与水平面成 37角,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5,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1)画出物体的受力图(2)求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2)求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17A、B 两物体(视为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物体 A 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2m/s2,物体 B 在 A 的后面相距 L=32m 处,以 v=12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两物体追逐时,互从近旁通过,不会相碰,求:(1)A 物体经过多长时间后与 B 的速度相等?(2)经过多长时间 A、B 两物体相遇?(3)A、B 两物体两次相遇之间相距最远的距离是多少?618.如图所示,质量为 m1=4kg 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 O轻绳 OB水平且 B 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 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 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37,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求:(1)轻绳 OA、OB 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2)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3)若物体乙的质量 m2=15kg,物体乙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5,则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此时物体甲的质量 m1最大不能超过多少?7兴宁一中高一年级上期月考物理测试题答案兴宁一中高一年级上期月考物理测试题答案 2015-12一一. 二二.单项双项选择题(共单项双项选择题(共 46 分)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BBDBCCBACCADCDBCDCD三实验题(三实验题(24 分,每空分,每空 3 分)分)15.1(6 分) 0.8 , 120 , 80 。2(18 分) A ,1.221.24 ,同一位置 O , 拉力的方向 , 甲 。四、计算题(四、计算题(30 分)分)16、 解:(1)物体的受力如图所示 (3 分)(2)对物体在竖直方向,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可得:N=mg+FSin370 可得:N=26(N)方向垂直水平面向上 (3 分)(3)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 fm=N=0.526N=13N由于 F 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cos370=8(N)fm=13(N)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Fcos370=8(N) 方向水平向左 (3 分)17、解:(1)由题知 A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 v=at 得:A 物体达到与 B 物体速度相同的时间为:t=s=6s (3 分)(2)设经时间 t1,B 物体追上 A 物体,追上时有:xA+L=xB即有:L+=vt1 代入数据得:32+=2t1 解得:t1=4s 或 t1=8s (3 分)(3)经分析当 vA=vB时,此时 AB 在两次相遇之间相距最远,此时经过时间 t=6s8这段过程中,A 的位移为: xA1=36m B 的位移为: xB1=vt=72m所以,A、B 相距最远的距离是 sm=xB1(xA1+L)=4m (3 分)18、解:(1)对结点 O 受力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有:cos= tan=解得:TA= m1g=50(N) TB= m1g=30(N) (4 分)(2)对于乙物体:摩擦力 f=TB= m1g=30(N) 方向水平向左 (2 分)(3)当乙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max=m2g=75(N)此时甲物体的质量设为 m1max 由于 TBmax=fmax由得:m1max= 10kg 即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 m1最大不能超过 10kg (6 分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