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4页
第2页 / 共144页
第3页 / 共144页
第4页 / 共144页
第5页 / 共144页
第6页 / 共144页
第7页 / 共144页
第8页 / 共144页
第9页 / 共144页
第10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郑燮广州黄埔港湾小学叶丽芳制作6 郑燮(zhngxi),字克柔 ,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 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月 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 (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 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书 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 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 一、 郑燮其人 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 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 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 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 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 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 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 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 ,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 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 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 利益,遭诬告罢官。二、 郑燮其事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绝” 。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 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 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 ,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 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 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 、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 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 得者。” 竹 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三、竹石图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 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 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 一样。 原: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注释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竹子抓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它的根须已经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 历经千万次磨炼仍然坚韧劲拔,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 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 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所以这首诗表 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 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 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 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 敢。 借物言志,弘扬品质 学习竹石刚强勇敢的精神 拓展课外知识,掌握资料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郑燮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任尔:3.按要求填空。竹石的作者是( )的诗人( )。这是一首( )。全诗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总结 竹石共四句,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在 状物; 后两句写竹子的精神,在言志。作者 表面写竹子的坚忍不拔,实际上是表明自己 不怕打击、不畏风浪、顽强斗争的精神。 课外拓展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 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 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 似君子,无地不相宜。”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言律诗唐 杜甫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 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 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 后世影响很大。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 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 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川省三台 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 生平第一首快 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 )北,初闻涕(t)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w)峡,便下襄 (xin)阳向洛(lu)阳 。蓟北j 涕泪t巫峡w 襄阳xin 妻子q z衣裳yshang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以外。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 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注释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水满了流出来;满,遍布;随便,不受约束。胡乱地卷起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却”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后退 .推辞,拒绝.去,掉 .表示转折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指妻子和孩子。漫卷诗书喜欲狂。快要欲: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用 “ ” 画出来。思考练习白日放歌需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 巴峡:三峡之一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 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 杜甫有田园在这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地名,表明相 隔数千里之远表明消息来 得突然,又极 为迅速是刚一听 到之意尽写悲喜交加, 酸甜共涌之态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 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 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阳光灿烂美好的春天颔联 颈联: 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 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尾联:写诗人扇动想像的翅膀迅捷如飞, 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欢庆胜利喜还乡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 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 满了衣裳。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理解诗句意思四川河南河北(剑外)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 有一丝的忧愁?胡乱地卷起诗书,高 兴得简直要发狂。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 要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 回到我的故乡。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返回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 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 奔向故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 川河 南河 北长江东海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 杜甫读出你的理解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 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 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 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 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 一直奔向洛阳。诗意练一练1.解释下列词语. 妻子: 纵酒: 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妻子儿女. 纵情饮酒.喜.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和迫切 还乡的心情.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 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 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 启程还乡时内心的无比喜悦. D.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个下字.一个向字,生动地表 现了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游山玩水 的闲适情调.D想一想从诗中找出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 的情绪变化的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心情从本诗得“满衣裳、放歌、纵酒、满 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我 们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想一想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 南,跨越了三个省,本应是很累的,而诗人 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 以看出什么?诗人心情高兴这是诗人的第一首快诗全诗连用六个 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 不感到累赘,相反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 之后地地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 炽热地爱!比一比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是一作者在被安禄山占领 下的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 一空,满目荒凉.诗人看到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 这景象只能增加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 感伤,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议一议 诗人杜甫或喜或忧皆因国,读了这两首 诗后,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忧喜观的,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示 儿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拓展阅读陆游:(11258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有“小李白”之称。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 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 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 爱国热情。想一想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 国的强烈爱国热情。因为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 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 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 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 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 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 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 情。思 考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相同吗?相同,它们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 之情。通过学习比较我们都知道这两首诗是表 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那么他们又有什 么不同之处呢?不同点:示儿示通过“悲”来表达的,写 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 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 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的心情。示儿万事空 悲 九州 定中原 告乃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蓟北 满衣裳 愁何在 喜欲狂 须纵酒 好还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