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9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5页 / 共99页
第6页 / 共99页
第7页 / 共99页
第8页 / 共99页
第9页 / 共99页
第1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3)第二节 (7)返回目录1关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定。解答此类题最深的体会是,不能仅从虚词本身着眼,应将虚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具体来说,考虚词实际上是考对虚词前后语境的理解,当两个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完全相同时,两个虚词才可视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虚词翻译出来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可视为全同,这是不准确的。例如“他在教室里”“他在教室里读书”两个句子中的“在”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一个作句子的谓语,是动词词性,一个处在状语的位置,是介词词性。下面再举例说明:(1)故以羊易之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两个“以”字后都带了名词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都处在动词前,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凭借,都可以翻译为“用”“拿”,所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返回目录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2)作师说以贻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第一个“以”字前后是两个动作,“以”后的动作是“以”前动作的目的;第二个“以”字前后也是两个动作,但“以”后动作是“以”前动作的结果,因此这两个“以”字意义和用法都是不同的。(3)故以羊易之也/斧斤以时入山林初看,这两个“以”字是完全相同的,都构成介宾短语,都处在谓语动词前,但是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第一个“以”字表动作的凭借,第二个“以”字表动作的方式,第一个“以”字翻译为“用”“拿”,第二个以翻译为“按照”,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不同的。综上所述, 判定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完全相同, 应主要从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语法环境)去思考, 读懂了整个句子, 就理解了虚词。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返回目录2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有许多原则,什么“信、达、雅”,什么“增、删、留、补、换”等,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把文言文句子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力争字字落实。遵循这一条总原则,哪怕句中某个词语弄不懂,但只要能理解整个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能基本翻译出这个句子,得分也不会低。看下面的翻译实例:(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返回目录(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委婉)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1)句中的“非常”属古今异义词,(2)句中的“犬”名词作状语,(3)句中的“瑾”“瑜”属于比喻用法,(4)句中的“见背”“夺母志”属于委婉说法,(5)句存在主谓倒装,这些与现代汉语思维有差别的地方,翻译时都必须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予以调整,即翻译出来要是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返回目录(一)赠黎安二生序曾 巩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宏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返回目录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1对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辱以顾余 顾:顾念。B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 得:契合。C孰有甚于予乎 甚:超过。D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担心。 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解析】 顾:给看,拜访。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C D 返回目录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蜀郡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子黎生和安生,后经曾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由此可知苏轼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B黎生和安生的文章气势宏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堪称蜀地优秀学子,但黎生只补了个司法参军,安生没有录用,作者对此深为惋惜。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解析】 B项两者都为表目的的连词。A项前者“一定”,表祈使的副词;后者“难道”,表反诘语气的副词。C项前者为转折关系连词;后者为递进关系连词。D项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答案】 B返回目录C为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误解,黎生向曾巩求文,曾巩对此觉得可笑,但他不是笑黎生,而是为自己也不被世人理解而好笑。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解析】 “安生没有录用,作者对此深为惋惜”属无中生有。 【答案】 B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2)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返回目录5文中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作者曰:“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请据此推知作者写此序的目的。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1)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 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2)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答案】 本文主旨在于勉励黎、安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返回目录(二)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返回目录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 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略有删减)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返回目录注 惠然见临:指谦恭求教。工:精进;成就。子云、仲淹:即指扬雄、王通。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有开之使前者 开:开导。B修材不足用于时 材:才能。C若有所责 责:责怪。D而至者鲜焉 鲜:少。 【解析】 责:要求,责求。 C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C D 【解析】 D项两者都意为“在”,介词。A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B项前者“的”,结构助词;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前者“以,因”,介词;后者“地”,表修饰。 D返回目录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B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C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解析】 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B返回目录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2)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3)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1)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提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2)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3)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 返回目录5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杨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述之。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通过正反对比,意在证明“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点,提倡要写好文章,应重视实践,重视道的追求。 (三)游龙井记秦 观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返回目录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 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