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 ,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 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 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 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 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 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 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 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 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 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 、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 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 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 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 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 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 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 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 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 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 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等。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 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 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 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 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 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 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 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 ,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 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 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 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 ,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 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 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 净了。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 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 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 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 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 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 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 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 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 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 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 ,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 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 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 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 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 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 术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 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 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 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 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 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 ,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 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 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墙角数枝梅,1凌寒独自开。2 遥知不是雪,3为有暗香来。4【注释】:1数:几枝。 2凌,冒着。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 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王安石卜算子 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 (一)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雪梅 (二)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 有雪无诗俗了人 。 日暮诗成天又雪 , 与梅并作十分春 。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早 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梅花绝句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 是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 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发南枝。花 肥 花肥 。梅之佳境: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 、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 禽、孤鹤、清溪、小桥、竹道、 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 、林 间吹笛、膝下横琴、石 枰下 棋。梅之佳态: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梅之佳友: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 山茶;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梅之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之风韵(宋.林逋)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状梅之精神(明.高迪)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之气节(元.杨维桢 )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 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 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 ,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 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 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 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 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 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 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 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 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对比阅读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 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 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 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 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 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 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 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 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 ,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 种性格的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