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o“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 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o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 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 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 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课文导入祭十二郎文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河内河 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 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 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柳宗元一起了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 来的骈文,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 统,并在创作中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 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简介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 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 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过继 给)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 夫妇抚养成长。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 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 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成年后,韩愈走上 仕途但很不顺利,多 次遭贬,四处漂泊而 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来韩愈官运好转 ,叔侄二人能够相聚 之时,突然传来十二 郎病亡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这也勾起他 辛酸的回忆,于是写 下这篇散文。内容: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 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 悼之情; 2、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3、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 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 的追述和赞颂。关于祭文: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 四字韵语,且多用骈文写成。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形式上,打破 了四言押韵这一常规,破骈为散,句子或长 或短。内容上,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 颂德的陈腐旧套,文章情至而文生,通篇追 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 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形成了“以情 胜”的鲜明艺术特色。被明代茅坤誉为“祭文 中千年绝调”。后世祭文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 、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 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 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 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 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 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 无疑的。不省( )所怙( ) 殁( )孥( ) 薨( ) 汴( ) 嗣( ) 殒( ) 奴婢( )窆( ) 颍( ) 尚飨( )1.读文、正音xnghmnhngbinsynbbinyngxing2、断句:将长句用斜线划开,体会情感。(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3)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 乳母。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 以/一日/辍汝。 (5)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 /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敛/不能/凭其棺,窆/不能/临其穴。 (8)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 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 为之,其又/何尤!第一部分2、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 3、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 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 4、5、6、7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 ;8、9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49)写十二郎之死。(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 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生离之情少强先殁,抱憾终生三别三会,聚少离多幼时为伴,未曾相离1、分析: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课文内容研讨2、分析: 第二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死别之情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病因死期, 萦绕于心2、分析: 第三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祭奠亡灵吊慰改葬,事事不忘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闲度馀年 4、分析: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 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 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 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 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 ,韩家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 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能不使他悲从中来,进 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谋求发展,但他多次 应考落第,25岁考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 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进 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他辗转 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 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 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 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 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 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附1】 答张十一功曹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 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 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 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 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 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 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 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 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 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附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疏论佛骨表 ,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 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 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 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此时,悲歌 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 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 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 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 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 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本文的艺术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 以生活琐事为依托,叙事抒情相结合,抒发了 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 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 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 情共鸣。 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 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 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 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 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 之痕迹。 诗歌鉴赏课外作业:分析下面两首诗歌抒写的想思想感情。【附1】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 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 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 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 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 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 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 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 深处的隐情。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 “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 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 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 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 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 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 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 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 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 不怒”的精神。“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 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 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 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 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 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 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 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 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疏论佛骨表, 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 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 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 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此时,悲歌 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 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 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 八千里。但是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 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 ,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 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颈联就景抒情,极其悲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 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 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 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饱含血泪。这两 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 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 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 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 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却大雪寒 天,想到前路艰危,不禁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尾联沉痛而稳重。左传记老臣蹇叔哭师 时曾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化 用其意,向侄孙韩湘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 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