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8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5页 / 共88页
第6页 / 共88页
第7页 / 共88页
第8页 / 共88页
第9页 / 共88页
第1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生物竞赛 生态学冷欣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大纲生物与环境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 1.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 境要素。 2.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 (6)限制性作用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调节。春化 3.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光 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能源。作为生态因素它包括光质(波长或色)、 光强度、光照长度等方面。 1.光质 光质与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 -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 50%。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 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此外,长波光 (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 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光质与动物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 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 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 。2.光照强度 光强与植物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 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 花的发育。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光强与动物1.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2.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 或晨昏性动物;3.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 )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 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 1. 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 如长时间在光补偿点以下,植株逐渐枯黄以致死亡。 2. 当温度升高时,呼吸作用增强,光补偿点就上升。因此,在温室中栽培植 物,在光照不足时要避免温度过高,以降低光补偿点,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 3. 植物群体的光补偿点也较单叶为高,因为群体内叶子多,相互遮荫,当光 照度弱时,上层叶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下层叶片呼吸作用强,光合作用弱 ,所以整个群体的光补偿点上升。 3.光照周期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 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 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 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 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和烟草 等。日中照植物 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 左右),如甘蔗等。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是中间型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鸟类迁徙 日照长短 鸟类繁殖 动物的换毛与生殖温度 (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 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 段才能开花结果)。高温 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人42度) 低温 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 沉淀 不同生物的“三基点” 不一样 水稻种子发芽最适温度 = 2535; 最低温度 = 8, 45中止活动,46.5死亡; 雪球藻和雪衣藻只能在冰点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 生长在温泉中的生物可以耐受100的高温。 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生物生命周期 = 生长 + 个体发育 + 繁衍后代种 族延续有效积温: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 法国学者Reaumur(1735)变温动物 算式:KN(TT。) 式中: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个常 数; T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 T。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 物零度),; N天数,d。(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形态:*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 常受到 油脂类物质保护 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 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身体 低纬度地区同类 个体 = 贝格曼(Bergma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 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 阿伦(A11en)规律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毛的数量和 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生理:低温环境中的植物 通过以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 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 降低植物的 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 温 *寒带动物的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 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 低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形态:*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亮(照叶树林 常绿阔叶林),反射一 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 *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 收面积; *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生理:*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 减缓代谢速率 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通过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受害 *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 行为:*动物通过适当放松恒温性 体温有较大的变幅 *沙漠中的啮齿动物适应对策:夏眠、穴居和夜出水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植物体含水量:6080%(水葫芦凤 眼莲 93);动物体含水量比植物更高 水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 水对生物是一个限制因素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水量对植物的生长有3个基点(最高、最适和最 低) 最低点 植物萎焉、生长停止; 最高点 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种子萌发 = 需要较多的水分 软化种皮,增强透性 ,呼吸加强,使种子内凝胶状态的原生质转变为溶胶状 态 增强生理活性动物: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例,降雨季节草原上形成的暂时性水潭中的水生昆虫, 其密度很高,但雨季后,它们就进人滞育期。 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 水生植物 水体环境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 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例,荷花从叶片气孔进人的空气,通过叶柄、茎进人地 下茎和根部的气室,形成完整的通气组织,保证植物各 部分对氧气的需要。 *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增强弹性和抗扭曲能力, 适应水体流动 *水下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很薄 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出现异型叶 毛茛:在水面上呈片状,在水下丝裂成带状。分类 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 划分 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3 类 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根在水中):凤眼莲、浮萍 浮叶植物(根扎在泥中):睡莲(2)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 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多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区。形态结构特征: 发达的根系 = 增加水分摄取的重要途径。 例,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地下部分深达15m, 扩展的范围达623 m2 较小的叶面积 = 减少水分丢失 例,仙人掌科,叶片化成刺状; 松柏类植物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 夹竹桃叶表面被有很厚的角质层或白色绒毛 许多单子叶植物,具有扇状的运动细胞,缺水时,收缩,使叶面卷 曲,减少水分的散失。 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 贮备大量水分 例,美洲沙漠的仙人掌树,高达1520m,贮水2t;南美的瓶子树 、西非的猴面包树,可贮水4t以上。 生理上的适应: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淡水水生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只有23 Pa, 中生植物一般不超过20 Pa, 旱生植物渗透压可高达4060 Pa,甚至可达到100 Pa高渗透压使 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同时不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2.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 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不存在缺水问题(2)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 目的: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昆虫具有几丁质(chitin)的体壁; 生活在高山干旱环境中的烟管螺产生膜以封闭壳口; 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 爬行动物具有很厚的角质层; 鸟类具有羽毛和尾脂腺; 哺乳动物有皮脂腺和毛 行为的适应 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 也很大。 沙漠动物(如,昆虫、爬行类、啮齿类等)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来活动。 一些动物白天躲藏在潮湿地方或水中,以避开干燥的空气, 干旱地区的鸟类和兽类在水分缺乏、食物不足的时候,迁移到别处去,以避开不良 的环境条件。 在非洲大草原旱季到来时,大型草食动物往往开始迁徒。干旱还会引起暴发性迁徙 ,例,蝗虫有趋水喜洼特性,常由干旱地带成群迁飞至低洼易涝地区。 生理适应 许多动物在干旱的情况下具有生理上的适应特点。 例,“沙漠之舟”骆驼可以17d不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27, 不仅具有贮水的胃,驼峰中还储藏有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血 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土壤 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 形成 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对土壤酸度反应 划分为 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对土壤矿质盐类(如钙盐)的反应划分为 钙质土植物(南天竺、青冈)和嫌钙植物 *根据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 划分出盐土和碱土植物 *根据对风沙基质的关系 划分为抗风蚀沙埋、耐沙 割、抗日灼、耐干旱、耐贫瘠等一系列生态类型。 土壤与植物 土壤中有水分,各种养分只有溶解在水里,并在水的参与 下,才能分解、合成、转化和移动,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但是水分过多,空气减少会产生烂根,也会造成养分 流失;水分过少,会出现干旱,造成植物萎蔫,影响养 料的吸收、运输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好气性细菌活 跃,氧化分解作用过强,使土壤有机质缺乏,造成土壤 瘠薄。 土壤里有空气,土壤通气程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 营养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萌发扎根,根系生长、呼吸、 吸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同时制约各种盐类的溶解 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微生物活动、有机质 的分解、养分的转化等,一般植物都宜在1035之 间生活。 土壤还有一定的酸碱度,植物生活范围大多在pH49之间 。过酸、过碱都会引起蛋白质变性、酶钝化(活性降低 )、根细胞受伤甚至受毒害。如十字花科肿根病常发生 在酸性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土壤与动物 土壤是许多陆地动物栖息、活动的重要场所。 土壤的含水量不同,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生殖和生 长。如果土壤水分过多,缺氧死亡,灌水法来防 治虫害。 土壤的气体,动物的呼吸和行为。 土壤中的温度既有季节差异也有昼夜差异,温度的 变化常影响无脊椎动物的垂直迁移,温度高则在 上层活动,温度低则往土壤深处迁移。 土壤pH值要求不同,叩头虫类大多数生活在pH4 5.2的土壤中,蚯蚓喜在 pH4.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