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5页
第2页 / 共165页
第3页 / 共165页
第4页 / 共16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第6页 / 共165页
第7页 / 共165页
第8页 / 共165页
第9页 / 共165页
第10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组成、评价与影响。第二部分 传统思维与人生价值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介绍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等关系。第三部分传统教育思想与古人治学精神 介绍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化、传统教育思想及 古人读书与治学。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第四部分道德修养与从政人格 介绍传统道德对古代读书人的政治影响,阐述古人 从读书到从政的人格变化及读书与仕途的关系。绪 论 国学与“国学热” 一、国学的概念 二、对“国学热”的思考 三、怎样学习国学 第一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及其影响 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及中国应有的奉献 二、当今世界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及其再认识 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文化及其内涵 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三章、古代史学与中国文化 一、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二、古代史学的特色与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四章、传统美德与中国伦理思想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形成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传统美德与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第五章、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一、古典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七章、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 一、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人智慧 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一、早期儒家思想 二、早期道家思想 三、中国佛教哲学 四、宋明理学(或称道学)第九章、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及其特色 一、天人之学 二、变异之学 三、会通之学 第十章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人生境界与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 第三编 传统文化的摇篮古代教育与古人治学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学校的源流与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官学 三、中国古代私学 四、中国古代书院 第十二章、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 一、传统教育概述 二、传统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影响 三、传统教与学的经验和特点第十三章、中国早期的教育思想与学人治学精神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墨家、道家、法家的教育观 五、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六、两汉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唐宋至明清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韩愈的师道观 二、北宋的教育思想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五、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教育观 六、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四编 中国古人治国从政与人生理想 第十五章 古代人治社会的特色与古人从政策略 一、专制制度与古代社会政治结构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三、传统专制社会对中国文化及文人的影响 四、传统文化及古人从政人格的近代影响绪 论: 国学与“国学热” 一、国学的概念 1、国学概念的形成。“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 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 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 学术文化。此后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概念: 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 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 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 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即 国学就是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产 生的学术、学问。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从乌龟壳到孙 中山我们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总结的学问。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 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 目前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指 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 2、对国学概念的分析。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 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应自觉成为一 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如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 史记、汉书等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应该有基本的了 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 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 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 ,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第三、“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 人合一”等。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 的内容。当然,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 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 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 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 。 现在,有很多人在呼吁重归传统、倡导弘扬国学,但却很少有人 清楚我们究竟要回归哪个传统,我们到底要弘扬哪种国学?是回到 明清?还是唐宋?抑或秦汉?甚至先秦?是依隋书经籍志所最 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还是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 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是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 、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呢,还是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 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倘若连这些都没有任 何感觉,理不清头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却侈言国学,大谈传统, 则不免是顾盼自雄,自娱自乐而已。 二、对“国学热”的思考 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 国学热”。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 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 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 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上世纪初从“五四运动”批判孔家店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 巨大冲击,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 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 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 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 有其必然性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 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近百余年来中国遭受了沉 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 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 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 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 系起来,视为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 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成就使 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 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 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 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 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 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 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 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 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升华,也是推进文化复兴的重 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 奋了民族精神。 国学热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 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 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 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 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 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所 不能替代的作用。周恩来曾说,中国人办事的一些哲学思想“来自我 们的文化传统,不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周恩来外交文选第327-328页)。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 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 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学热还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 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 确的,而且要继续学习,扩大开放。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 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 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 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 中国有五千年连续记载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切社会科学的原理必须通过历史的经验的检证,才能证明其真理 性。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 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 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这种 重视中国经验与智慧的努力,在实践领域尤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 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的概括、提炼、引导的管理之道,已 成为中国企业家最热门的追求。 三、怎样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就是要学习和研究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 学习研究古代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如断代史、地域 史,思潮、流派、人物,但学者首先要有 “通观”的素养。而目前 的学科限制,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开古代学术传统渐行渐远,不 利于深入研究。国学学科的设立是对现行文、史、哲、艺、政、教 等分科式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设立国学学科绝不是要取代现行 的文、史、哲、艺、政、教等学科,而只是一种补充,完全可以并 行不悖。现行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上,既有文、史、哲诸学科,又 有古典学学科,不相妨碍,而恰好相互补充。我们拟设置的国学, 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 在传承、弘扬与学习“国学”方面,提倡“三纲九目”: 第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即“经 史子集”),超越国界。如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 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礼”、“乐” 是道德、思想和精神的指导; “书”“数”是自然科学知识、 文化技能的学问; “射”“御”是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 培养。但孔子之后的“六艺” 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 知识:诗、书、礼、乐、易、春 秋。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把官方的“大学”六 艺,改变为儒学课本的“新六艺”即“六经”,后因乐失 传变为五经。今天在学习“六艺”时不仅要回归对西周 时期的“六艺”的认识,也要对五经认真研读。 中华文明对世界有过巨大的贡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