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平遥二中山西省平遥二中 2013-20142013-2014 学年上学期学年上学期 1010 月月考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时间:时间:150 分钟分钟 分值:分值:150 分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9分)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 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 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 ”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 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 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 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 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 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 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 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 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 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 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 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 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 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 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 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 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 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 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 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 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 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 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 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 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 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1 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22 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 ,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 浮的精神。 3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 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 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 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注抗颜:犹言正色,谓态度严正不屈。挈挈:急迫的样子。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B乃幸见取 幸:幸亏 C. 人益不事师 益:更加 D因抗颜而为师 抗:违抗,不顺从5.对“仆道不笃”中“笃”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忠诚,厚道 B坚定 C深,甚 D病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未见可师者 B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愈以是得狂名C.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D.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 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立 论。B.韩文侧重批判“不屑从师” ,柳文侧重论证“师道之衰”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3D.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翻译下列句子(10分):8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9.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5 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原题思归 。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10 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景色,主要可以从 、 这两个 意象中读出来。 (3 分) 11 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 之愁和 之情。 (2 分) 四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每句 1 分,共 10 分) 1、 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 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 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故木受绳则直,_,_ _,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4、_,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吾师道也,_。(韩愈 师说)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8 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 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 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 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 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 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 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 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 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 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 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 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 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 样应该原谅。6(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 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 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 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 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 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 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 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 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 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 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 臂系千钧。(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 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 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 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 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 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 10 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 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 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 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 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 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 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 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 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10)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 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11)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 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 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 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 长大。(12)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12. 文章开篇从“没打过人”写起,且反复强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13.“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 ,但为什么作者说“但 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4分)714.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4 分) (1)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2 分)(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 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2 分)15. 文中最后一段说:“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