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土司衙门概况鲁土司衙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 ,原占地 5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 万余平方米,现占地4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9 千余平方米,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六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 。它的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连城鲁土司为世袭正三品官,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元末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公元1368 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 ;公元 1370 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开始称为鲁土司。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 年) “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 年。鲁土司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它先后接受了汉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成为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臵,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专指“世有其地、 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元朝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清两朝沿设土司,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据大清会典 、 大清统一志 、 清史稿 等书的记载:在甘肃有大小土司42 个(指挥使7 个、指挥副使1 个、指挥同知 7 个、指挥佥事8 个、土千户8 个、副土千户2 个、土百户 9 个) 。 其中在今永登县境内就有12 个(指挥使 2 个、指挥副使 1 个、指挥同知2 个、指挥佥事 2 个、土千户 2 个、副土千户 1 个、土百户2 个) ,以连城鲁土司最为著名。永登地区的土司,不仅有连城鲁土司一家,据光绪新修大清会典记载,晚清时除连城鲁土司外,还有红山堡土司、古城土司、大营湾土司、大通峡土司、九连土司、马军堡土司、西五渠土司、西六渠土司,共八个。这些都是连城鲁土司的旁支,是其辖下的一些小土司而已。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制度和少数民族部落酋长制相结合的民族自治制度。其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 “羁,马笼头;縻,牛缰绳”。在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对边疆少数民族采用这种政策,授其首领以世职,使之荫袭,对王朝有纳赋、服役的义务,其部族实行自治。元代入驻中原,开始建立土司制度, 对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位,授以名号”,通过土官管辖当地各族人民。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正式订立了一套土司制度,对各族的归附者,多以原官授职,给以符印,父子世袭,称为土司,并确定了承袭、等级、贡赋、征发等具体办法。到了清初,规定“各处土司,原应世守地方,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 清世祖实录 ) 。自清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决定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民国改土归流,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但少数地区仍存在土司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土司历史结束。中国历史上所推行的土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稳定社会, 促进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提升,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鲁土司世系表一世二世 脱 欢阿实笃 三 世 巩卜世杰什伽(鲁贤) 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 鲁鉴鲁麟鲁经鲁瞻鲁振武 鲁东鲁光先 鲁光祖 鲁光国 九世十世十一世 111213 鲁允昌鲁 宏鲁帝臣 十二世 1415鲁帝心鲁华龄 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 1617181920 鲁凤翥鲁璠鲁纪勋鲁濯鲁如皋 十八世十九世 2122 鲁焘鲁承基三、鲁土司的统治连城鲁土司经封建王朝认可,在当地建立统治机构,即土司衙门,下设三班六房,负责当地的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另外,土司之下还有中军守备,下设千总2 人,把总 2 人。(一)三班六房三班六房是鲁土司衙门吏役的总称。三班指快、民、皂三班,由刑房管理。快班管办案抓人;民班管传讯站堂;皂班主管内勤,夜间巡逻放哨。六房是指稿、掌、民、兵、刑、粮六房。稿房,掌管文案,其头目称为稿爷;掌房,负责印信启用,头目称为掌爷;民房,处理民众事务;兵房,掌管军事事务, 头目称为长爷; 刑房,掌管三班及各类诉讼事宜;粮房,掌管征税纳粮事务。各房头目正职称千总,民称“千爷” ,副职称把总,民称“把爷”。民国时期,这些官职改为科长、科员。(二)鲁土司的职责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拥有大片领地和大量土兵,对其辖区实行政治独裁,高度自治。其主要职责是“世守地方、保境安民” , “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 明史职官志 ) 。(三)鲁土司的职衔全国各土司有文职、武职之分,按其辖地辖民及其影响力授予大小不等的世袭职衔。鲁土司属武职土司,其世袭职衔处于指挥使系列的最高级,称指挥使。土司征战或御敌有功时,升迁到都指挥使、总兵、 提督等高官, 并赐封将军衔,死后还追赠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爵位,是一品衔,这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职衔。(四)鲁土司的辖区鲁土司的辖区, 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 考证:包括现在兰州市永登县连城、河桥、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中堡(鲁家庄)、龙泉寺、大同等乡镇,红古区窑街、红古、 河嘴、 平安等乡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赛什斯、东坪等乡镇以及兰州市西固区、甘肃省永靖县、青海省民和县、互助县、乐都县部分地区,面积约9000 余平方公里。(五)鲁土司的辖兵鲁土司的辖兵,称土兵、土军,也称为鲁家兵。鲁土司在辖区内,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的制度,即成年人全民皆兵。据清乾隆年间统计,鲁土司的土军有三营,共有土兵一千二百名。这支军队英勇善战,能攻善守,为封建王朝所倚重,在统治永登地区,安定西北局面,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曾号称“西北劲旅”,是明、清两朝镇守甘肃的一支主力部队。(六)鲁土司的辖民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鲁土司辖民“有土民三千二百四十五户、二万一千六百八十六人” , “番民四百五十三户、二千三百六十五人” ,共辖民 3698户、 24051 人,约等于当时平番县人口的26.8%。据民国时期调查,鲁土司有辖民1300 余户。鲁土司辖民内向性强,内部团结,史称“土民所居,悉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莫敢犯其疆域者” ( 秦边纪略) 。鲁土司辖民包括随鲁土司前来的蒙古族人、当地藏族人、土族人及明清时期迁移而来的汉族人。(七)鲁土司的俸禄庄浪汇记、 土司番族考等有关材料记载如下:职衔明月俸禄清岁俸银 指 挥 使七石二斗七十六两六钱指挥同知五石二斗五十三两四钱指挥佥事四石八斗四十八两九钱千户四石二斗四十二两八钱副 千 户三石二斗三十二两六钱百户三石三十两一钱试 百 户三石署试百户二石土司俸禄施行“世官世禄”,鲁土司世袭指挥使职衔,根据上表鲁土司在明朝的俸禄是每月折粮七石二斗,在清朝的俸禄是每年折银七十六两六钱。俸禄按春夏二季发银,秋冬二季发粮,粮是折价发银,每一石粮折银一两,由朝廷司库开支。从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给予鲁土司的俸禄并不高,只不过表示在政治上承认土司职衔而已。但鲁土司依靠征收的租税和其他额外收入,以及打官司时的敲诈勒索,收入相当可观。 四、鲁土司墓葬区鲁土司墓葬区,称“享堂”,共有三处,分别是上享堂、下享堂和西享堂。其中上享堂为主要墓葬区。上享堂:距衙门北二公里水磨沟口的东山上,葬有一世至十世和十四世、十八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占地60 余亩,坐北面南, 立有石牌坊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四对石象生,各墓前臵石供桌。 1975 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 坟墓全被破坏,墓葬区已面目全非,曾出土金、银、玉、铜等器物20 多种100 多件。石牌坊和大部分石供桌亦被破坏,石象生于1985年移至鲁土司后花园。1988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享堂:距衙门东南二公里中浪排、民门公路以东,是十五世、十七世鲁土司和夫人以及未承袭世职的嫡系后裔的葬区。葬区占地30 余亩,坐东面西,呈品字形。墓前列有石望柱以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现整个墓葬区已被平为农田,石象生等全部被埋于地下。西享堂:距衙门五公里的河西笔架山下,葬有十一世至十三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葬区占地10 多亩,坐西面东,设有石牌坊,地形开阔,草木葱茏。1975 年被破坏殆尽。五、鲁土司家传文物鲁土司统治连城地区560 多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遗存了数千件历史文物,内涵十分丰富,许多文物非常珍贵,极为罕见。其墓地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墓志铭、石象生、玉器、铜器、金银器等。原馆藏和多年来征集到的文物有:花翎顶戴、各色蟒袍、战袍箭衣、盔甲盔帽、凤冠女袍等服饰数十件;漆器、瓷器、铜器、玉器、竹木器等数十件;名贵字画数十件。上述文物分别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登县博物馆。如省博物馆藏紫檀螺钿山水人物八扇屏、花梨木螺钿床,都雕嵌十分精细。县博物馆藏凤冠霞帔的翡翠蝴蝶翅膀薄而如纸。明代赐的红漆盘和清代赐的蟒袍均被定为一级文物藏品。还有唐寅的山水立轴,虽为赝品,但都是罕见之物。六、鲁土司家谱鲁土司为了宣扬其历代“功勋”,他们编撰了一套家谱,以流芳百世、荣耀后人。现存鲁土司家谱,计有四种。鲁氏忠贞录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 年) ,六世土司鲁经撰。书为三卷,首卷玉音(皇帝敕命),次卷族谱(世系),又次卷赠遗(同僚所赠诗词)。卷首有嘉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赵载所作序,卷末有分守西宁道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乔芙所作的后序。鲁氏家谱: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 年) ,八世土司鲁光祖撰。此书沿续鲁氏忠贞录,亦分为三卷。第一卷纶音,收皇帝敕文87 道,谕祭文11 篇;第二卷赠言,收同僚所赠之序、诗、词共128 篇(首);第三卷家谱,收鲁土司前八世的世系图、世传及外传。卷首有陕西按察司副使朱朝聘所作序,卷末有南安郡守张居敬写的跋。重续鲁氏家谱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 ,十四世土司鲁 璠撰。本书又将鲁氏家谱增补,同样为三卷。卷一纶音,收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 年)至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 年)四百年间皇帝赐予鲁土司的敕书及所属寺院的札件共118 道;卷二赠言,收历代鲁土司的友人所赠序、诗、词共144 篇(首);卷三世谱,包括前十四世土司世系考、世系表、明史列传、土司传及土司夫人内传。卷首有原广东肇庆府阴江县知县孙韦西及原江南直隶泗州知州刘作垣的序言各一篇,卷末为岁进士侯诠训导五凉王以涵跋。鲁氏世谱: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 ,十五世土司鲁纪勋撰。本书根据上述三种谱书,加以简化重新编写而成,续加了十五世。书内包括世表、年谱及列传,鲁纪勋自为序。这几本家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历代鲁土司为封建王朝“效忠”的事迹,为研究鲁土司留下了原始资料。七、鲁土司信奉的宗教鲁土司,蒙古族,信仰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