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论 绪论 教师:郭文芳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什么是建筑?建筑历史? 建筑: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建筑的三个标准: 坚固,适用,美观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 这是建筑历史 。 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从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栖树、岩洞而居到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 巢居 二、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创造适宜环境的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世界上古文明的发源地都位于南北纬 20 40之间 古代文明与气候的关系 用干雪沏成,厚度 500的墙体可以提供较好的保温性能。当室外平均温度 30时可维持室内温度 5 以上。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寒冷地区建筑 屋顶表面温度 室外空气温度 室内空气温度 埃及的民居 巴格达地区的传统建筑 干热地区建筑 墙厚 340面厚度 460用土坯热惯。室外日夜温差 24 ,室内波动不到 6 。 土窑洞借助土壤大热惯性,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 气候与中国民居 陕北土窑洞 陕西绥德靠崖窑 中 国 四 合 院 四合院建筑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采暖和抵御北风侵袭,屋顶设计避免了夏季室内过热。 草原建筑 蒙古包 用木料、毛毡建造,造型独特,可抵御沙暴和雨雪侵袭,冬暖夏凉 。 湿热地区民居 干阑竹楼( 云南 ) 防雨,防湿和防热。 布依族石屋( 贵州 ) 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不怕火灾,隔音性能好。 建筑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 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 , ( 包括科学技术 ) 三、中国建筑的特点 ( 一 ) 以木材 、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 以木料为主要结构材料 , 土 、 竹 、 砖 、 石为补充材料 。 2. 结构形式 : 抬梁式 穿斗式 墙倒屋不塌 拱 建筑中多作砖拱 、 无梁殿 。 石拱用于城与墓 。 斗拱 承重及过渡构件 。 (二)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 由屋顶 、 墙柱 、 台基三部分组成 。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 主要有庑殿 、 歇山 、 悬山 、硬山 、 攒尖 、 卷棚等形式 。 . 屋顶: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 等级较高的用重檐: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硬山顶:两面斜坡 庑殿顶四面斜坡 攒尖顶: 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 歇山顶: 硬山顶 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重檐歇山顶 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建筑外型的显著轮廓 . 墙身: 正面少用墙,左右为山墙 ( 三)、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以间为基本单元组成一栋建筑。 间: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面积。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四)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间 院 组群 城市 . 绝对对称 接近自然 , 天人合一 (五)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六)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 . 抗地震性能好 , 墙倒屋不塌 。 .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 。 . 取材方便 , 加工容易 。 . 不耐火 , 不耐潮湿 , 易腐蚀 、 虫蛀 。 四、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 坛庙 民居 宗教建筑 陵墓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 萌芽阶段 夏、商、周时期 初步形成 秦 汉 至南北朝时期 基本定型 隋 唐 至宋 成熟兴盛 元、 明 、清 持续发展后渐趋衰落 六、学习建筑历史的意义: 映着当时当地的民族风俗,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 建筑历史知识的精深与否,反映着民族的强弱与自尊 习建筑历史,提高对各时代建筑形象的识别能力。 七、学好中国建筑历史 作好笔记 , 认真完成作业; 建筑中的之最 朝代的建筑风格 立面特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